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歐盟擬禁手機攜入校園

(圖片網址: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On_The_Phone_g371-Girl_With_Mobile_p37881.html


  手機電磁波對於人體的影響,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一直以來,科學仍無法證明手機電磁波對人體有不良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有許多研究影射長期接觸手機電磁波將提高致癌風險,並且影響人類大腦發育,尤其是對於大腦發育尚未完成的青少年與兒童而言。

  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也在今年(2011)五月六日,發佈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重申低頻率電磁波對人體的潛在影響,並且打算要求所有歐盟會員國,為了減少低頻電磁波的危害,開始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與無線網路。 理事會委員認為,就像是在過去,石棉、鉛漆、以及菸草都曾被認為對人體不具影響一樣,後來都被研究證實確實會傷害人體健康。同樣地,以目前的研究資料來說,已經足夠顯示了手機電磁波確實對人體具有潛在的傷害性,尤其是對兒童而言。最主要的傷害:一個是潛在的致癌風險,另一個就是影響兒童大腦的發育。為了預防這些傷害擴大,理事會建議所有歐盟會員國採取下列措施:

一、訂定手機長期使用電磁波上限值

二、要求所有手機產品必須要標識潛在危險性

三、禁止所有手機與無線網路設備進入校園

四、使用宣導廣告,告知社會大眾使用手機對健康的潛在風險,尤其是兒童

五、開啟手機替代通訊設備的研究

  不過,對於人體健康與環境相關議題,歐盟一向採取保守的態度;也就是說,只要認為有潛在的傷害可能性,歐盟通常傾向先管制再說。

  相較之下,美國對於這方面的態度較為 「科技導向」,也就是說,當有這樣的爭議出現時,除非真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證據、或是有夠強的證據指出對人體的傷害,否則美國政府傾向觀望或僅是消極的提出警告,比較不會積極做出限制規定。

  近幾年來,我國的各種發展大多參考美國的標準,少數參考歐盟的標準。不過,面對這種低頻率電磁波,如同之前對於輻射激效的研究一樣,重要的或許不是研究人員的結論,而是您決定相信哪一種立場,以及為了家裡的小朋友健康,您又會為小孩挑選怎樣的成長環境。以筆者而言,站在兒童與青少年身心發育健康的立場,認為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與無線網路,好處不僅是可以避免電磁波的影響,也能減少學童分散學習注意力。

  不過,在禁止校園內使用手機的同時,為了避免有突發狀況發生,也必須設計合適的配套措施;例如:校園內緊急狀況警報鈴、在校區較廣的學校,使用無線電發話設備、以及在教室與校園死角等處設置監視設備等,確保禁止通訊電信的措施不會影響到學生的安全與保障。

參考資料 :

Mr Jean HUSS, Luxembourg, Socialist Group, 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environment, Council of Europe, Doc. 12608, 6 May 2011. (http://assembly.coe.int/main.asp?Link=/documents/workingdocs/doc11/edoc12608.htm )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抽掉的脂肪會再回來嗎?

  隨著醫學美容興盛,面對隨年紀增長而變粗變寬的身體線條,許多愛美的朋友會選擇抽脂,既能快速瘦身、又沒有太大的副作用與痛苦。然而,在不改變生活習慣的前提下,抽脂的效果究竟能維持多久,還有這些脂肪是否會再長回來,則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畢竟,抽脂不像吃藥一樣,可以找到許多受試者來進行人體試驗;另外,執行抽脂手術的醫生技術也會影響抽脂效果,因此,在醫學美容領域中,很少有關於抽脂的人體試驗研究。

  今年(2011)四月底,美國 Colorado 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肥胖研究期刊(Obesit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抽脂手術的研究,在這個研究裡,實驗組有 14 人,每人皆在腰部與下腹的位置進行小量的抽脂(2.63 公斤);控制組則有 18 人,而兩組人皆同意於實驗進行的一年裡,不改變她們的生活習慣。

  根據研究的結果,抽脂的效果大約能維持一年,而在一年之後,曾經抽掉的脂肪量會再回到身體裡;只不過,不會回到原來抽出的地方,通常會往「上」分佈,例如肩膀、三頭肌等地方。

  部分整型外科醫師聽到這樣的研究,感到很訝異,不過也表示願意將這樣的研究結果告知想做抽脂手術的患者。不過,也有些醫師並不意外,如路易斯安那州的 George Bray 醫師表示,曾經有一位女性患者情緒低落,就是因為在她作了抽脂手術之後,小腹不見了,但在小腹的上方,逐漸產生新的一圈脂肪堆積。

  另外,如擔任 Washington 大學醫學院人類營養研究中心主任的 Samuel Klein 醫師曾經以老鼠作過抽脂實驗,研究發現,這些抽掉的脂肪量,終究會再回到老鼠身上;與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一樣,這些脂肪不會回到原來抽出的部位,而會在老鼠身上重新分佈。

  至於,究竟為什麼身體維持脂肪量平衡時,不會回到原本抽出的部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理論能解釋;根據 Klein 醫師的推測,很可能是進行抽脂手術時,破壞了原本累積脂肪的皮下組織所導致的。

  不過有趣的是,這些在研究中接受抽脂手術的女性依然感到喜悅,對於累積在腰部與臀部脂肪的怨恨,遠大過研究結果所說的壞處;另外,在研究中參與控制組的受試者,在實驗結束後,可以選擇是否要用十分優惠的價格進行抽脂手術,當她們知道研究結果之後,依然有超過半數的受試者接受了抽脂手術。

  以上的研究,讓我們了解身體自有一個脂肪的平衡,只要我們保持一定的生活習慣時,身體裡存在的脂肪量是大同小異的,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就算希望透過抽脂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如果沒有搭配生活習慣的改變,一年後,這些被抽出的脂肪,依然會回到我們身體裡,累積在其他的身體部位,如影隨行。

參考資料:

Teri L. Hernandez et al., “Fat Redistribution Following Suction Lipectomy: Defense of Body Fat and Patterns of Restoration”,Obesity , 7 Apr. 2011.(http://dx.doi.org/10.1038/oby.2011.64)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摻塑膠成分的飲料,您還喝得下去嗎?

  近來國內最人心慌慌的新聞,即是知名品牌「悅式」運動飲料、Taiwan Yes運動速燃飲料、家鄉事業的SUNKIST粒粒檸檬果汁等產品,因為使用昱伸供應的問題食品添加物起雲劑,被驗出含有「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塑化劑)!原本應該應用在塑膠容器內的毒性物質,居然因成本低廉被不肖業者非法使用在飲品中,如此枉顧消費者健康,實在令人髮指!

  事實上,生活環境中塑膠製品幾乎無所不在,除了塑膠容器、餐具、日用品、玩具外,連香水、化妝品都有添加做為「定香劑」,衛生署雖禁用於化妝品,但去年有學者仍在指甲油中大量檢出。專家呼籲:「所有塑膠容器、餐具,最好不要微波、不要加熱、不要裝熱食。」根據國內成功大學的研究,外食族常吃的塑膠餐盒經過微波後,塑化劑的溶出量會增加三到五倍!為了幫助一般民眾更了解此種塑化劑,筆者從「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整理出幾則關於起雲劑與DEHP的相關問與答:

Q1. 什麼是「起雲劑」?

起雲劑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幫助食品的乳化,常添加在運動飲料、果汁及果凍等食品,但也可能用在優酪或檸檬果汁粉末等食品。

Q2. 什麼是「DEHP」?

1.DEHP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簡稱。DEHP為塑膠製品常用之ㄧ種塑化劑,為無色、無味的液體,在一般的塑膠製品中通常可發現DEHP存在。

2.DEHP毒性不高,雖屬於環境荷爾蒙的一種,但在猴子動物試驗中,24~48小時內絕大部分會隨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

Q3. 起雲劑為何會有DEHP成分?

「起雲劑」是合法食品添加物,通常是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製成,廠商於起雲劑非法添加DEHP,是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產品品質穩定性。

Q4. 是否所有的起雲劑均會含有DEHP?

不是的。合法的起雲劑不會使用DEHP,除非不肖業者為了降低成本及增加產品穩定性等原因,而惡意以DEHP取代合法的食品添加物。

Q5. DEHP的毒性是高還是低?

1. DEHP對動物的急性毒性低,在高劑量時會影響大鼠的生育系統與提高發生肝臟腫瘤之機率,但對人類影響為何,目前還未有科學證據證明。

2.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DEHP歸類為第2B類致癌物,即確認為動物致癌物,但人類資料尚不充分。

Q6. 什麼是「環境荷爾蒙」?

1. 環境荷爾蒙泛指「來自環境的內分泌干擾物質」。

2. 一些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後,透過食物鏈再回到我們身體(或其他生物体內),它可以模擬體內的天然荷爾蒙,干擾荷爾蒙作用,進而影響身體內的最基本的生理調節機能,又環境荷爾蒙化學污染物可經由母乳傳給下一代,因此環境荷爾蒙可能會影響生物體的生殖機能與發育。

Q7. 環境中DEHP的主要來源為何?

1. 人體接觸到DEHP通常介由飲食、水及空氣接觸或呼吸,但仍以食入為主。

2. DEHP在加工過程中或是包材應用於儲存食物時,溶出殘留在食物中。國內由於飲食習慣與國外不同,且DEHP加工包裝技術不同於國外,也會造成DEHP的暴露含量比較高。

3. 在剛漆完油漆的房間或是最近才裝好地板的屋子,室內空氣比室外空氣含有更多的DEHP。

Q8. 進入環境中的DEHP產生那些變化?

1. DEHP會在塑膠製造添加時釋放至空氣中,或燃燒塑膠過程中釋放。當DEHP釋放到土壤時,它會附著在土壤上,並不會散落到很遠的地方,當DEHP隨著水排放出來時,它會慢慢地溶於地下水或地表水中,這種過程會一直持續很多年直到DEHP慢慢從環境中消失。當氧氣存在時,在水和土壤中的DEHP會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及結構較為簡單的化合物。在含氧量極低的地方譬如土壤深部、湖泊或河川底部,DEHP不容易分解掉。

Q9. 我們平常就會吃到DEHP嗎?

1. 是的。因為DEHP用途廣,使得各國在工業上大量製造,因而對環境造成不小的汙染,DEHP可透過飲水、食物鏈等途徑而被我們攝入體內。

2. 依據各國包括英國、美國、瑞典、加拿大、日本、韓國及我國相關研究與調查結果,顯示透過飲食而攝入DEHP之情形普遍存在,國人每日自食物攝入DEHP的量約為1.029 mg。

(編按:但喝一瓶問題飲料即超過一人一天容許量)

Q10. 民眾尚有疑問,可以在哪裡獲得專線資訊?

1. 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消費者保護專線包括(02) 2787-8200~8208、0800-285-000(上午7時到下午11時),相關資訊亦可上本局網頁http://www.fda.gov.tw/查詢。

*提醒您,如您已購買這些相關的問題飲品,可持發票至原購買商店無條件退貨;如您沒有發票,也可至各大賣場退貨!為了安全起見,在近期內勿碰任何運動飲品、果汁濃縮相關飲品、益生菌飲品、含有果凍類的飲品等,最好只喝白開水。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比癌症還可怕的殺手-酒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二月公佈的「2011年酒精與健康的全球現狀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顯示:飲酒致死占全球死亡人數近4%,每年有將近250萬人因飲酒造成的狀況而死亡(且大部分的死者年紀都低於六十歲);比起愛滋病(AIDS)、肺結核或暴力事件等更甚。專家認為,這與日漸轉好的經濟有關,尤其在人口眾多的非洲與亞洲開發中國家,「酗酒」的情形更是嚴重。而儘管飲酒過量會造成車禍、暴力事件、疾病、疏於照顧兒童和曠職等嚴重社會問題,但多數國家的酒類管制政策還是有氣無力,而且不受重視。報告中更提及:「飲酒的害處對年輕族群尤其具有致命性,對全球15至59歲的男性而言,飲酒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

  在台灣,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在200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所有2016件「死亡車禍」(死亡人數2092人)中,肇事原因以酒後駕車387件(占19.20%)最多;在2011年的所有1965件車禍中,酒後駕車就佔了494件;而在今年一月到四月止,共發生633件車禍,酒駕也佔了154件!看完這些數據,光是酒後駕駛就在交通上造成如此大的死傷,那更遑論與酒精相關的癌症和疾病(像是肝硬化、癲癇、酒精中毒等)所帶來的傷害了!

  有鑑於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幾項計畫,以減少有害性的使用酒精:包括提高酒精的稅金、減少可以賣酒地方和提高可以喝酒的年齡限制。官方表示,其他措施還包括提高駕駛的酒測標準和禁止某些酒類廣告。目前已經有193個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同意修改更嚴格的法令跟進。

  酒精的有害使用不只造成明顯的疾病負擔,許多國家因酒精有害使用而呈現出大量的健康、社會與經濟負擔等公共衛生問題。在這裡也要提醒您,偶而小酌怡情可以,但不可頻繁以及酒後駕車,切勿因一時的貪杯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也期望台灣政府能夠參考世衛的作法,再修訂出更嚴格的條款來限制酒精飲用!

【註】酒精的傷害和有害後果包括:

反社會行為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暴力行為

˙ 自殺與殺人

˙因酒後駕駛而引起之發病率與死亡率

˙犯罪行為

˙ 不健康的性與生殖系統

˙ 危險性行為

˙ 包括HIV等性傳染疾

˙ 對胎兒負面的長期影響

˙ 酒精相關疾病

˙ 酒精依賴

˙ 肝硬化

˙ 其他與酒精有關的肝臟疾病

產生其他有害後果

˙冠狀動脈心臟病

˙ 酒精中毒

˙癌症(肝臟、大腸、咽喉、胸部)

˙ 傳染病的風險(阻斷或是抑制免疫系統)

參考資料:

(1)2011年酒精與健康的全球現狀報告(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and Health)線上版:http://www.who.int/substance_abuse/publications/global_alcohol_report/msbgsruprofiles.pdf

(2)台灣內政部警政署各項意外、犯罪統計資料: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2552&mp=1

(3)閒話健康延伸閱讀:酒類危害更甚毒品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女人長壽的祕密─多逛街就對了!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Shopping_g379-Portrait_Of_A_Young_Woman_Holding_A_Shopping_Bags_p35306.html

  很多男人對於逛街並不很熱衷,甚至認為是件既累人又浪費金錢的事。不過現在有科學研究證實「逛街」居然可以令人更長壽,我想也許這就是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還要更長的原因之一吧!

  此研究是由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醫療保健研究組所進行,在今年四月刊於英國流行病學和社區衛生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上。研究團隊針對台灣1999-2000年國民營養調查中的1,841位65歲以上老人進行長達10年的長期追蹤,分析老人每週逛街購物頻率(從「每週少於一次」到「每天」)是否能夠預測日後死亡發生的機率,以了解逛街購物活動是否能夠減少老人的死亡風險。結果發現,「每日逛街購物」的老人,其死亡風險比「每週少於一次」者降低27%;若進一步分析不同性別中逛街購物活動對死亡的影響,「每日逛街購物」的老人相較於「每週少於一次」的老人,其死亡風險在男性減少了28%,在女性則減少了23%。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高頻率的逛街購物活動確實可延長壽命。然而;長壽的關鍵並非購物或花錢,購物也並非老人逛街的主要目的;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自我描述其財務狀況為「非常困難」比「還好」的老人更有可能每天逛街,這種現象也說明了老人的逛街購物行為並未受經濟條件所限制。此研究建議老人應盡可能多去逛街購物,透過逛街購物能獲得食物與營養的充足性和選擇多樣性、維持身體與心智功能的活躍;除此之外,由於逛街購物只是以社會參與的方法來達到人群接觸、社交互動的目的,其實還可以藉著參與社區活動、多交朋友、多與人一起運動等,都可能有助於老人維持健康與長壽,也不需要什麼花費呢!


參考資料:

Yu-Hung Chang et al., Frequent shopping by men and women increases survival in the older Taiwanese populatio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6 April 2011, (doi:10.1136/jech.2010.126698 )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把愛傳出去─台東聖母健康農莊

  還記得2009年的「八八水災」是如何重創台灣的嗎?尤其是南台灣與東台灣受災最為嚴重,許多家園沖毀,居民被迫流離失所!而也因為這場天災,讓台灣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來自外界的愛心也不斷湧入。在台東,有一群天主教團體組成「天主教花蓮教區88水災救災及重建行動小組」,由「台東聖母醫院」進行整體救災協調事宜及相關重建工作。

  更令人感動的是,這些愛心志工不只是救助受災戶而已,為了要提供這些災民一個工作,讓他們能夠自給自足,台東聖母醫院便向台東農場知本分場承租土地,種植健康、無農藥、最天然的作物,再製作成各種手工食品向外販售(像是各式各樣的營養手工麵包、下午茶點、洛神花果蜜餞等等)。而在未來,更以成為「具有教育、有機、自然的農莊」為目標努力,期以健康天然的食物,回饋給幫助過他們的社會大眾。下次如果有機會拜訪台東,記得也到農場走走吧!

讓我們一起把這份愛心傳播出去,給予這群努力的人一些鼓勵!



聖母健康農莊:http://www.healthfarm.com.tw/index.htm

地址/TEL:台東市知本路二段370(11176.5Km)089-5127890920-601-631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讓孩子重新學習飲食的意義


  在親子關係中,「食」是維繫感情的一環,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父母透過親手做的食物傳遞著對孩子的愛與關心,利用在餐桌上一起用餐的時間交心、溝通、或是分享彼此的一天。然而在現代這個繁忙又便利的都市裡,隨處可見速食、加工食品、食品添加物等,這些非天然的食物因為方便、便宜,加上可快速取得,便漸漸替代了餐桌上真正的「食物」。

  筆者最近讀到一本書,叫做「囧爸媽爆笑日記」,由一位日本的人氣漫畫家所作。本書作者為人妻也為人母,對養育孩子頗有心得,便用繪圖加上部分文字的方式,詼諧的描述與孩子的互動、對孩子的教養、以及父母親的職責等,讀起來既趣味又能發人省思。其中有一篇短文即是針對「飲食」來做討論,內容談到身為家長,就必須對孩子的飲食負起責任,千萬不可放任孩子流連在充斥不健康食物的現代都市中(作者用「糖果屋」來形容,很是有趣)。內文提到:「飲食就是生命,孩子的生命掌握在父母的手裡,因此,父母便負起了必須做出正確選的使命。」、「不管是會按時做三餐的母親或能夠正確選擇食材的母親、忽略孩子飲食健康的母親、從不做三餐的母親,我們都會稱呼這些人為母親。那麼,您想成為哪一種母親呢?」看完這些話,是不是和筆者一樣覺得深有同感呢?

  剛好在之前曾經介紹過了另一本好書,安部 司先生的「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中,正巧有一大章節也是在談「飲食教育」的問題。作者認為,讓孩子認識食物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們明白「食物絕不是可以輕易就獲得的」,而是需要犧牲掉很多的生命、勞力、時間,才能吃到珍貴的食物;然而目前加工食品的氾濫,讓食物變的廉價,不僅一點營養都沒有,還給予孩子「食物唾手可得」的錯誤觀念。除此之外作者還提醒各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看到自己作飯的樣子,甚至是邀請他們一起進廚房幫忙,如此一來他們才能體會到食物端到餐桌之前的過程是多麼不簡單,做一頓「真正的料理」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好讓他們更珍惜食物。

希望看到此篇文章的父母,可以從今起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並利用最天然、人工添加物最低的食材親手做出營養健康的料理,搶救孩子被添加物「麻痺」的味覺!


兩本好書哪裡有:

(1) 囧爸媽爆笑日記/日月文化出版:http://www.ezbooks.com.tw/bookcomment-2.aspx?BOKNO=PHAR00029

(2)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世潮文化出版:http://www.coolbooks.com.tw/books_product.asp?bookNo=10641136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睡眠不足,當心肥胖上身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Learning_g376-School_Boy_Tired_Of_Studying_And_Sleeping_With_Books_p36082.html


  我們或許都沒有好好思考過,「睡眠」對人體而言,到底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對學生、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在高度競爭下,大大小小的報告、考試、企劃案,都需要時間,更別提習慣於夜生活、徹夜狂歡的年輕人。在時間總是不夠用的情況下,睡眠很自然地就被大部份的人推到腦後,久而久之,不充足的睡眠會帶來許多身心的傷害:像是腦的思考能力會下降、警覺力與判斷力會削減、免疫功能會失調、內分泌會不平衡等,在最近,歐洲專家更提出研究表示:睡眠不足還容易導致肥胖!

  該研究在今年四月刊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由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所進行。實驗對象為14位男大學生,讓他們經歷數天一連串,包含縮短睡眠時間、完全無睡眠和正常睡眠等三種睡眠「狀況」,並評估他們的食量、血糖、荷爾蒙濃度和新陳代謝速度(例如氧氣消耗)。實驗結果發現,即使是1個晚上的睡眠不足都會減緩次日早上的新陳代謝,而相較睡眠良好的次日早晨,減少5%至20%的呼吸和消化的能量消耗;睡眠中斷後,受測男性早晨的血糖、如飢餓激素(ghrelin,使大腦接收到飢餓的訊息)之類的食慾調節激素和皮質醇(cortisol)[註1]之類的壓力激素濃度也較高。

  率領研究的Christian Benedict教授表示,這個結果顯示:對健康情況良好的男性而言,1個晚上的睡眠不足會大幅降低能量消耗且讓新陳代謝變慢、增加飢餓感,甚至還會減緩卡路里燃燒率,這說明了睡眠的確有助於調節人類在白天的能量消耗。事實上,先前也有許多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和體重增加有關連,甚至還會間接引發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糖等,實在是不可大意。

  睡眠不足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尤其是有工作狂的人與年輕的一代,常沒有把睡眠當做一回事。許多人以為把時間花在睡眠上是愚蠢、浪費生命的事,但卻不知道睡眠的功能;表面上,少睡了三個小時似乎多了三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或是玩樂時間),但卻沒有注意到反而影響到工作效率以及它會帶來傷害;少睡了,就好像欠了債,累積下來的「睡債」,讓糖尿病、肥胖症種種毛病都會緊跟著來。

[註1]什麼是皮質醇(cortisol)?

過度的壓力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大腦覺察到壓力來源,會透過內分泌來啟動腎上腺分泌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幫忙抗壓。然而當壓力荷爾蒙濃度過高時,會抑制免疫系統的運作,導致免疫力下降或者免疫系統失調。

[註2]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

˙只有在累了想睡覺時才上床。
˙不要在床上(睡前)閱讀、吃東西、看電視、玩電腦‥‥等等。
˙如果發現自己睡不著,起床作點放輕鬆,不要太刺激的事情,等累了再上床睡覺。
˙養成固定時間睡覺,固定時間起床;讓你的身體調整你的生理時鐘,成為有規律的睡眠習慣。
˙不要在白天睡覺(除了短暫的午休);白天保持清醒,晚上才上床睡覺。白天過得好,晚上才睡得好。

參考資料:
(1)Christian Benedict et al., Acute sleep deprivation reduces energy expenditure in healthy 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pril 2011 (doi: 10.3945/ajcn.110.006460)
(2)保健安睡眠醫學檢查中心:http://www.sleepbga.com.tw/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糖尿病患者較易得癌症

  在台灣,糖尿病與其併發症常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目前全台灣約有100萬至120萬名糖尿病罹病人數,且每年持續在快速增加。如果您本身或是有家人是糖尿病患者,請千萬不要再輕忽這個可怕的慢性疾病了!根據美國《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在今年四月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較容易得到各種癌症!

  該研究針對2009年參加「行為風險因素監控」(2009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電話訪查計畫中的397,873位男女(皆成年)做分析,結果發現平均每100位患有糖尿病的男性中就有16位得到癌症、100位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中就有17位得到癌症,比起沒有患糖尿病者罹癌的機率高出10%!率領研究的流行病學家Chaoyang Li教授表示,這些糖尿病患者所罹患的癌症種類很多,像是結腸癌、直腸癌、腎臟癌、膀胱癌等。對女性來說,發現乳癌、白血病、子宮頸癌的機率也提高許多,例如有糖尿病的女性患有血病的機率是0.3%,無糖尿病的女性罹患機率是0.1%;以男性來說,發現前列腺癌也大增,平均每位有糖尿病的男性就會0.16%的機率罹患前列腺癌,相較於無糖尿病的男性罹患機率只有0.02%,必須要注意才行!

  其實不只是這份研究,早在2008,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Baltimore)的Fred Brancati教授就曾研究過糖尿病與癌症的關係,發現有糖尿病的人罹癌的機率比一般人居然高上40%,更語出驚人的表示研究結果甚至還不包含某些快速致命的癌症。雖然目前對糖尿病與癌症的因果關係尚未有一個明確的解釋,但專家都表示極有可能與高血糖、不正常胰島素分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提醒您,千萬不要輕忽了糖尿病的嚴重性,無論是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包括規律的運動)一定要和您的家庭醫師好好配合,定時測量血糖、做自我健檢,別因為一時的怠忽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參考資料:

Chaoyang L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agnosed Diabetes and Self-Reported Cancer Among U.S. Adults, Diabetes Care, April 19 2011, (doi: 10.2337/dc11-0020 )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西化的飲食讓我們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圖片網址: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Fast_Food__TakeOut___g131-Pizza_p10236.html

  東方國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之深,除了在建築、文化藝術方面可看出來之外,在飲食上也是有很大的轉變;以台灣為例,街頭皆可見速食店、西餐廳(或是煙燻燒烤店)、西式早午餐店(brunch);飲料從茶類變成了汽水、點心從地瓜球變成了霜淇淋……。這些多樣化的飲食固然替我們在吃方面多了許多選擇,但卻也為我們的健康提高了危險性。

  最近一份在今年五月發表於美國《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的韓國研究,便是針對韓國人民在近年內因飲食西化而造成某些「新陳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註]的相關疾病提升。該研究的數據是從一份介於1998年至2007的官方健康調查得來,對象為20歲以上的成人;在研究初期,約有25%的韓國人有新陳代謝症候群(例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好膽固醇-HDL減少等);到了2007年,已有超過31%的韓國人有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美國國人的34%已相差不遠了!主導此研究的嘉川大學吉醫療中心(Gil Medical Center)Kwang Kon Koh教授表示,這與南韓在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經濟有關,西化的飲食習慣與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像是多吃少運動)都是使罹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人口急速上升的重要原因。不過有趣的是,因傳統高鹽分的韓食逐漸被西方飲食所取代,罹患高血壓的人口反而略為下降。

  事實上,不只是韓國,大多數開發中的東南亞或東方國家(包含台灣),都逐漸走向西方化的飲食。一份關於印度大城市的飲食研究也發現罹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口持續上升並走向年輕化;另一份來自World Bank的研究,則發現南亞國家的人民平均在53歲就會發生第一次的心臟病發,比一般其他的國家還要早6年。

  這些令人吃驚的研究其實已經在警告我們必須要立刻改變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新陳代謝症候群」並不算是真的疾病,說穿了,就只是「吃太多加上運動不足」;所以我們不用費心找醫師開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從最簡單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改變起:拒絕高油高鹽的食物、高糖分高澱粉的精緻麵點類、汽水;養成固定的體能運動、定時做自我健康檢測,如此一來,這些病症就會得到良好控制甚至是痊癒了!

[註]新陳代謝症候群怎麼自我檢測?

●血壓:收縮壓超過130mmHg、舒張壓超過85mmHg。
●空腹血糖大於100mg/dl。
●血中三酸甘油酯超過150mg/dl。
●腹部肥胖:台灣的標準是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男性低於40mg/dl、女性低於50mg/dl。

  一般民眾可以自我檢視,若在上列5個項目中符合任3項,就是患有新陳代謝症候群,必須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因為這群危險因子的存在,與台灣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密切關連性。

參考資料:

(1)Kwang Kon Koh et al.,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Korea, Diabetes Care, April 19, 2011(doi: 10.2337/dc10-2109 )

(2)90%的病會自己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大是文化出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1103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小心!血糖值正常也可能發展成糖尿病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數據指出,美國已有超過2500萬人罹患糖尿病,更有7900萬人有「潛伏性糖尿病」[註1](prediabetes, 又稱糖尿病前期)的危機;而在台灣,糖尿病與其併發症常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目前全台灣約有100萬至120萬名糖尿病罹病人數,且每年持續在增加。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全球目前糖尿病人口在公元2007 年,已累計有二億四千六百萬人,如此驚人的上升速度,遠遠超過幾年前的估計,可見糖尿病在目前已是全球性的疾病問題!只是如果您認為自己的血糖值都測量「正常」或是「未超過標準值」就不會有機會得到糖尿病的話,可就大錯特錯囉!

  一份在今年四月刊登於美國《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的研究指出:即使測量出的血糖值為正常還是有可能罹患第二類型糖尿病[註2]。該研究由義大利Milano Bicocca大學的Paolo Brambilla教授所主導,追蹤13,845位年齡介於40至69歲、且在研究初期多次檢測皆為正常血糖的男女(男性5,735人/女性8,110人)七至八年,結果發現:約有2%的女性、3%的男性罹患了第二類型糖尿病。

  在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就新增加了「空腹血糖值」(Fasting Plasma Glucose)來檢測糖尿病:血糖值在100mg/dL以下為正常,介於100mg/dL~126mg/dL則為「潛伏型糖尿病」,需要當心;而126mg/dL以上則確定為罹患糖尿病。在這篇研究後期,得到糖尿病的人,有1%在初期的空腹血糖值是介於51~99mg/dL;有大於3%在初期的空腹血糖值介於91mg/dL~99mg/dL間。Paolo Brambilla教授表示,此實驗說明了即使在一開始血糖值測量為正常或是偏低也是極有可能發展成糖尿病,因此研究人員建議,現今的「空腹血漿糖值」檢測標準範圍應該再往下修正!

  醫師建議,其實無論有無罹患糖尿病(或是血糖過高過低者)都應該多注意自己的飲食、體重發展,並且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而目前有潛在性糖尿病或確定為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以下幾點事項:

˙遵守醫師、護理師和營養師指導的自我照護原則。
˙隨時監測血糖,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依身體狀況有恆的做適度運動。
˙隨身攜帶糖尿病患者識別卡,註明姓名、地址、電話、用藥情況、主治醫師聯絡電話,以便處理緊急狀況。
˙了解使用藥物的名稱、作用、劑量及使用方式,遵照醫囑,切忌自行加、減量或停用。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
˙如在日常飲食上有任何問題,請隨時請教營養師,或就近利用各醫院的營養諮詢門診。

[註1]什麼是潛伏性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血糖高於正常但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之狀態,將來有高機會變成糖尿病,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之風險。發現血糖前期對病人而言,可經由積極的生活型態改變,或借助藥物之介入,避免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之發生。

[註2]什麼是第二類型糖尿病?另一名稱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沒有喪失功能,只是分泌的胰島素不足造成,需要用藥物來刺激胰臟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下過高的血糖。這類型的糖尿病通常與肥胖、少運動和吃太多加工食品等後天因素有關。

參考資料:

(1) Paolo Brambilla et al., Normal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 April 15, 2011,(doi: 10.2337/dc10-2263)

(2)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http://www.dmcare.org.tw/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餵食母乳的孩子較不易有行為偏差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Babies_g381-Baby_Holding_Milk_Bottle_p28502.html

  各位準媽媽、準爸爸,或是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們,您還在看電視廣告考慮要選哪一種奶粉給寶貝喝嗎?其實不用這麼費心挑選,因為對寶寶最好、最營養的天然食品就在身邊-媽媽的母奶!我們都知道,母奶是最安全也是好處多多的營養品,而一份在今年五月刊登於英國《兒童疾病檔案》(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的最新研究又發現餵食母奶的另一優點:喝母奶長大的孩子,行為方面較不會有問題或異常傾向!

  該研究集結來自英國各大學的研究學者,分析一份「千禧年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對象涵括9,525位媽媽以及其在2000年至2001年出生的嬰兒(家庭背景皆為白人族裔),先了解每位媽媽是否用母奶授乳,再請她們回答一份關於幼兒「優勢與劣勢」(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的問卷。分析結果發現,小時候喝母奶持續至少四個月的孩童,在五歲時出現行為偏差或異常的機率約6%,相較於喝配方奶粉長大的孩童出現的機率是16%。率領研究的牛津大學奎格利教授(Maria Quigley)表示,所謂的「行為問題」不完全是指變成不受管教的問題兒童,也很有可能會是個性變得容易焦躁不安、無法適應群體活動(基本的社交來往)或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等。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高於牛乳,而這又是發育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成分,對於神經髓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除了這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哺乳,是培養和寶寶親密關係的最佳辦法!媽媽在過程中可以了解寶寶的需求、個性,進而理解小孩的感受,也較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事情,所以能有效的教導孩子,是讓孩子循規蹈矩的關鍵。哺乳的同時也可以傳遞媽媽所期望的事,寶寶透過吸吮母奶來學習信任照顧者,這些藉著肌膚接觸、目光交流所傳遞的訊息,就是讓寶寶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

參考資料:

Maria A Quigley et al., Breast feeding and child behaviour in the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 May 2011(doi:10.1136/adc.2010.201970)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美好的婚姻關係讓你活得更健康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Weddings_g148-Bride_And_Groom_Just_Married_Posing_Happily_p34558.html

  常聽到許多人說「結婚是愛情的墳墓」,聽起來多麼令人沮喪的一句話,讓許多單身貴族紛紛懼婚(也拒婚),準備獨善其身過一輩子;只是如果您還期許著要快樂健康得活到老的話,也許找個適合的人共度一生才是最佳選擇喔!

  最近一篇發表在美國《人口統計學》(Demography)期刊上的有趣研究就顯示:「婚姻」可以讓你更長壽!該研究的數據是從一份持續在進行中的「所得與計畫參與調查」(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 SIPP)得來,研究人員利用參與的約250,000戶家庭進行分析後,再與美國社會安全署(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的相關資料比較。結果發現,50歲的單身男子在隔年的死亡率比已婚的同齡男子高上2.5倍;而50歲的單身女子在隔年的死亡率則比已婚同齡的女子高1.9倍。除了發現同齡的未婚男女死亡率比已婚男女高之外,研究人員也更進一步發現,大部分的男人會因為進入婚姻生活而維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被妻子照顧的無微不至),並激發一種達爾文式的慾望,力圖要對他們的伴侶和家人有所表現,所以在夫妻關係中相對的比較受益。(可參考「長壽的秘密,美研究家帶你一探究竟」)

  要說婚姻會讓壽命更長,乍聽之下有些不可信,但其實您仔細的思考一下,便很容易理解了!許多兩性專家深信婚姻生活可以帶來一種正面生理效益,會造成身心兩方面的安適感、歸屬感而有助於健康維持,甚至增長壽命。想想在您辛苦的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回到家,有個替您做上熱騰騰的飯菜的妻子(或是丈夫);或是在有煩惱的時候,有個可以替您分憂解勞的親密對象;又或者是因為有了可愛的孩子而有動力努力生活等;這些令人幸福的元素,就是讓我們能夠更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的原因!

參考資料:

Michael S. Rendall et al.,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Marriage for Survival: A Review and Update, Demography, DOI: 10.1007/s13524-011-0032-5Online First.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女性更年期症狀-熱潮紅若提早出現,可能會持續至十年


  中年婦女在停經之後常出現的症狀之一就是「熱潮紅」(Hot Flashes),時常會突然感到身體發熱、盜汗、臉部或頸部發紅等;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荷爾蒙分泌下降,刺激腦內化學物質,影響掌管血壓與血液溫度的下視丘,此時大腦對周邊溫度變化的過度反應,就會發出身體過熱的訊息;這些症狀常令不少婦女感到困擾、窘迫,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而在今年五月,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更發表了一則相關研究:如果女性在更年期前或初期時,就提早出現熱潮紅的症狀,那則很有可能會持續十年之久!

  該研究由賓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chool of Medicine)的Ellen Freeman博士率領研究。該研究自1995開始,針對404位年約30多歲及40多歲,且皆未到達更年期的婦女進行13年的長期追蹤,並在每912月後進行一次個人面談(包含健康狀況、生活習慣、還有更年期症狀等)。研究結果發現,所有受測者中,只有55位完全沒出現熱潮紅的症狀;有90位出現輕微的症狀,剩下的259位都至少在一次面談中表示出現中度至重度的熱潮紅症狀,且平均持續了約10年。研究人員深入分析發現,越早出現症狀的,則會持續越久。

  事實上,美國婦女出現熱潮紅的機率約70%~80%,在這份最新研究中又顯示黑人高於白人;而台灣婦女約只有10%~15%的機率會發生。由此可知,這種更年期的症狀也是會因種族、甚至因人身體狀況而異,並不需要太擔心。但假如您本身或是親友有這樣的困擾,則要多注意是否為經常性的,如果發生次數太頻繁的話,則可能是發展心血管疾病的初期徵兆,須多注意心血管方面的變化,並尋求婦產科醫師的協助,切勿疏忽或是自行使用民間療法!

參考資料:
Freeman, Ellen W, Duration of Menopausal Hot Flushes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Obstetrics & Gynecology, May 2011 - Volume 117 - Issue 5 - pp 1095-1104doi: 10.1097/AOG.0b013e318214f0de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柑橘—對抗肥胖與糖尿病的超級水果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Fruit_g104-Fruits_p1833.html

  許多人吃橘子的時候,都會把附著在果肉上的「白膜」給一起剝掉,不過在這麼做的同時,您也把橘子中最珍貴的養分給剝除囉。就在今年(2011)年四月,國際期刊《糖尿病》(Diabetes)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柑橘有助於對抗糖尿病與肥胖症!

  該研究由加拿大西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進行,利用橘子皮中的「川陳皮素」(Nobiletin)對老鼠實驗:研究團隊將實驗老鼠分兩組,一組吃高脂、高糖食物,另一組除了吃同樣食物外,再攝取川陳皮素。結果顯示沒吃川陳皮素的老鼠,出現血壓上升、血糖異常、脂肪肝等糖尿病徵兆,但吃川陳皮素的就沒發生這些問題。 此外,若將研究時間拉長,川陳皮素還能減少老鼠動脈硬化,進而降低中風、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另外,加拿大研究團隊成員哈夫也曾經發表過葡萄柚果皮含有的柚皮素(Naringenin),具預防糖尿病等慢性病潛力,但他表示,川陳皮素保護效果比柚皮素高十倍以上。

  川陳皮素是一種藏在柑橘果皮上的類黃酮(flavonoid),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如果多加攝取可望減緩細胞破壞;只是您千萬別因此就只想依靠大量攝取柑橘來治療糖尿病或是心血管疾病喔,因為此實驗結果雖然是很令人振奮的,但現階段還尚未有人體實驗過,對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真正療效還是未知,如要避免糖尿病、中風,仍得從控制體重做起;而水果也應多樣攝取,柑橘類如橘子、葡萄柚甜度較低,確實較適合糖尿病患食用,但記得別再把含有珍貴的「川陳皮素」的白膜給剝掉啦!

註:糖尿病注意事項

●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控制體重,少吃油炸食物,因肥胖會使人體的糖分代謝力下降。

●當已知患有糖尿病,可選擇吃口味偏酸、甜味較低的水果,如橘子、葡萄柚等。

●最新研究發現,橘子皮所含的川陳皮素,可有效控制老鼠的血糖與血脂,未來有用於預防人類糖尿病的潛力。

參考資料:

(1)Erin E. Mulvihill et al., Nobiletin Attenuates VLDL Overproduction, Dyslipidemia, and Atherosclerosis in Mice With Die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es, April 6, 2011, doi: 10.2337/db10-0589

(2)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http://www.dmcare.org.tw/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歐盟擬增禁22種常見危險化學物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Beauty_and_Cosmetics_g283-Nail_Polish_p27471.html
  
  國際化學祕書處(International Chemical Secretariat, ChemSec)在今年四月公佈了22項在生活用品中常見的有毒化學物質,呼籲歐盟能夠立法禁止其使用。這些化學物質又稱為「內分泌干擾激素」(endocrine-disrupting)或是「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s),因為可以模擬天然的荷爾蒙,欺騙身體而造成體內對荷爾蒙的過度作用;有些則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內分泌系統,造成內分泌失調、進而影響生殖與免疫系統,甚至引發癌變。最常見的就是隱藏在在塑膠類的家事用具(像是媽媽們用的手套)、包裝材料、化妝品、指甲油、清潔用品等的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 塑化劑)。

  事實上,早在1999年,歐洲就已禁止絕大多數有毒的鄰苯二甲酸酯類使用在兒童玩具中,在近期也透過《關於化學品註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REACH,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下令在三至五年內限制在香水、化妝品內使用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BBP(鄰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和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這三種致癌的phthalates。

  由於這些危險的環境荷爾蒙常添加在家庭用具、化妝品、女性及嬰兒用品中,所以婦女和幼兒接觸到的機率最高,每天這樣日積月累的經由經皮吸收,會影響生殖和免疫系統,有引發癌症的危險,例如乳癌、子宮癌,男性則可能罹患前列腺癌等。環境荷爾蒙也可能蓄積在懷孕婦女體內,透過胎盤影響胎兒的發育。所以在這裡列出國際化學秘書處所新列出來的22項有毒物質,下次在您選購生活用品、化妝品或是嬰幼兒的護膚用品時,應特別留意是否含有下列成份。

國際化學秘書處於2011年四月新公佈的22項危險環境荷爾蒙物質:

3-benzylidene camphor(3-亞苄基樟)

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4-甲基亞苄亞基樟腦)

4-nitrophenol(4-硝基苯酚)

4,4´-dihydroxybenzophenone(4,4-二羥基二苯甲酮)

Benzophenone-1(二苯酮1)

Benzophenone-2(二苯酮2)

Benzophenone-3(二苯酮3)

Butylparaben(丁酯)

Dicyclohex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環己酯, DCHP)

Diethyl phthalate (鄰苯二甲酸二乙酯, DEP)

Dihexyl phthalate (苯二甲酸二己酯, DHP)

Ethylhexyl methoxycinnamate(桂皮酸鹽)

Metam natrium

Methyl tertiary butyl ether (甲基第三丁基醚, MTBE)

Pentachlorophenol(五氯酚)

Perchloroethylene(四氯乙烯)

Propylparaben(對羥基苯甲酸丙酯)

Quadrosilan(誇屈矽烷)

Resorcinol(間苯二酚)

Tert-butylhydroxyanisole(叔丁醇)

Thiram(硫蘭)

Zineb(鋅乃浦)

資料參考:

國際化學秘書處(ChemSec):http://www.chemsec.org/list/sin-list-20/22-new-substances

化粧品、保養品成分查詢看這裡:http://www.cosdna.com/cht/stuff.php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研究:單靠低脂食品無助於孩童減重!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Eating_Drinking_g369-Smiling_Young_Boy_Holding_A_Glass_Of_Milk_p33462.html
   
  台灣的孩童肥胖率高達26.8%,在世界的臺灣兒童肥胖率排名世界第十六名,與美國相比,不遑多讓。鄰近國家如日本排名第四十、南韓排名第四十一、中國大陸排名第四十三,顯示臺灣兒童肥胖的情形嚴重許多。許多家長為了要讓孩子瘦下,便把所有的乳製品,像是牛奶、起司等,都以脫脂的代替;但您如果目的是在幫助孩子減重的話,可能就需要調整一下方法囉!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今年(2011)三月發表的一樣研究結果顯示:低脂食品並無助於減重!

  該研究由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所進行;對象為145位介於4至13歲的學童,研究人員在實驗初期先了解每位兒童的飲食型態,再將其分成兩組:一組要求他們以脫脂乳製品代替原本的乳製品(A組);另一組則維持原本的樣子(B組)。接著在實驗到第三個月和第六個月時,分別抽血、檢測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以及腰圍。

  結果發現,總括來說,A組的確比B組吸收到比較少的脂肪(單看乳製品這一項),但他們的體重、BMI值以及腰圍卻無任何的改變。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因為A組的小朋友還是會從其他飲食來「補償」他們少攝取的卡路里,所以如果只是想靠低脂乳製品來減重是沒有用的!

  不過雖然想只用喝低脂牛奶來減肥的方法並無太大作用,但對於健康還是有幫助喔!像是可以減少攝取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和膽固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但是卻還是能吸收到牛奶的的營養(如鈣質、維他命D等)。而如果真的想減重的話,除了改用低脂食品外,更重要的是要配合運動、正常的生活作息、均衡飲食,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喔!

資料來源:Gilly A Hendrie et al, Changing from regular-fat to low-fat dairy foods reduces saturated fat intake but not energy intake in 4–13-y-old childr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March 23, 2011,(doi: 10.3945/ajcn.110.010694)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校園霸凌研究與聯想

  校園霸凌是近年來持續受到社會關注的議題,美國麻州也在去年(2010)五月通過了反霸凌法(anti-bullying legislation),立法禁止校園與網路上的霸凌行為,並且要求學校應制定與實行關於霸凌的預防與善後措施。

  美國疾病管制局於今年(2011)四月下旬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內容為麻州政府針對國高中生霸凌行為的危險因子,以匿名、紙筆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維期兩年研究。其中包括2859份國中生的調查結果、以及2948份高中生的調查結果。

  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在過去一年內曾經受到1次或多次霸凌的,稱為受害者(victims),在過去一年內曾經對他人霸凌、或主動挑起與他人肢體衝突的,稱為霸凌者(bullies)。經過統計,成為霸凌者的學生,有較高的機率具有「自殺或自殘傾向」、「成績低落」、以及「物質濫用」的情形。比較特別的是,這份問卷調查中,有一個問題為「很少或幾乎不曾繫安全帶」,無論是國中或高中生,霸凌者回答「是」的比例(24.6:27.7),比起受害者或是未曾受到霸凌的學生來說,皆高出三~四倍之多。

  在所有危險因子中,其中有兩個問題,分別為「過去一年內曾受到家庭成員的身體傷害」以及「過去一年內曾目睹家庭成員受到身體傷害」。在這兩個關於家庭暴力的問題中,無論是霸凌者或是受害者,比起未曾受到霸凌的學生來說,都有較高的比例給予肯定的回答;比較特別的是,對於同時為受害者又為霸凌者的(bully-victims),又比僅具有其中一種身分的學生來說,有更高的家暴經驗比例。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只能將社會現象如實呈現,這樣的研究,可能點出兩件事情。第一,對於具有霸凌者身分的學生而言,在大腦中關於控制行為符合社會期待的部分,以及學習能力的部分,可能有發育不完全、或是受有損傷的問題。至於這樣的假設是否能被證實,則有待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更進一步的研究。

  不過,從這個研究觀察到的第二件事則是,家庭中存在的暴力行為,無論是施暴、或是受暴,都可能在孩子的身上重演。或許,一般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何連「受暴」都可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事實上,人類的大腦,在萬物演化中之所以能勝出,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 - 「模仿」。這種模仿,不只是刻意去學別人的一舉一動,有更多的模仿,是從我們嬰兒時期就開始了,對於身邊所有能夠感知的、他人的情緒與行為,在腦海中自動模仿與重演,進而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透過這個自動化機制,讓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得到「適應環境」的強大本事。但也同時,讓我們不自覺地,與這個環境「同化」。身邊或是家裡有孩子的您,希望孩子與怎樣的環境同化呢?這將是每個人、與整個社會永遠存在的重要課題。


參考資料: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 Massachusetts, 2009, MMWR, 60(15): 465-471, 22 Apr. 2011.
(http://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015a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