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藥物警訊:降血壓藥物(CCBs)與紅黴素之交互作用

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有很多種,由於鈣離子與血管收縮作用有關,透過抑制鈣離子流入周邊動脈血管、使血管放鬆、進而降低血壓的藥物,統稱為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

根據健保局2005年統計資料顯示,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為臨床上治療高血壓之主要用藥,佔約59.3%;2006年超過一半的患者使用兩種或以上的高血壓藥物,在所有合併用藥中,有併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者就佔了五分之一。在這樣高的使用比例下,對於會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產生不良交互作用的藥物種類,應該受到重視。

常見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如下:



成份(學名)        中文商品名          英文商品名

amlodipine            脈優錠               NORVASC

felodipine              普心寧                PLENDIL

nifedipine              冠達悅                ADALAT

diltiazem               合必爽              HERBESSER

lercanidipine        利壓膜衣錠          ZANIDIP

barnidipine             喜保康                HYPOCA

verapamil               心舒平                ISOPTIN


由於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由肝臟的CYP3A4酵素代謝,常用於治療廣泛細菌感染症狀的巨內酯環類抗生素(macrolide) - 也就是紅黴素,其中的erythromycin與clarithromycin兩種藥,因會抑制CYP3A4酵素,一直都有研究學者提出警告,若同時併服,將可能使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無法代謝而引起致命之血壓過低症狀。另一種同屬於此類的azithromycin則因作用機轉不同,而不會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產生交互作用。

這樣的疑慮被證實了,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David M. Juurlink醫師為首的研究團隊,其研究報告於2011年1月17日刊登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研究針對1994年4月至2009年3月底,約99萬9千名67~78歲、有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之個案,對其就診與用藥紀錄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7100人曾因嚴重低血壓住院,而這些人當中的176人在病發當時有接受紅黴素治療。經統計分析,紅黴素治療與嚴重低血壓間具高度相關;其中,併用erythromycin者發生嚴重低血壓的機率升高6倍,clarithromycin增加了4倍,而azithromycin則與嚴重低血壓沒有顯著相關。

故對於正在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的患者,若有用紅黴素的必要,可選擇azithromycin。由於低血壓會造成人體組織的缺氧,對老年人影響尤其嚴重,如果有正在使用高血壓藥物的老人家,一定要告訴醫師正在使用高血壓藥物,以避免產生嚴重交互作用。



資料來源:

David N. Juurlink et al., The risk of hypotension following co-prescrip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and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CMAJ, Jan. 17 2011.

DOI:10.1503/cmaj.100702



































止痛劑與感冒藥、感冒飲品併服須知

一般市售止痛劑、感冒藥、感冒糖漿或感冒熱飲中,大都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成分。乙醯胺酚能透過腸胃道吸收,迅速擴散至體液內,具解熱鎮痛效果。但藥即是毒,乙醯胺酚具肝毒性。過去有許多肝臟功能受損、肝衰竭的案例,就是使用乙醯胺酚藥物過量或不正確使用所造成。

2010年7月時,一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報告指出,一天使用乙醯胺酚劑量超過4000mg,且連續使用,將導致肝毒性。美國FDA因此提醒醫師與一般民眾對於此成分劑量應更加謹慎。2011年1月13日,美國FDA針對乙醯胺酚作出新規定,一方面要求所有製造相關藥物的廠商,將來每一顆藥中含的乙醯胺酚應以325mg為上限;另一方面,以最高風險警示(boxed warning)要求所有含乙醯胺酚的處方,應將「有引起嚴重肝衰竭之風險」標示於仿單。

我國近年來多家廠商紛紛推出「感冒熱飲」系列產品,廣受消費者喜愛。多數民眾也許知道止痛藥與感冒藥的肝毒性,但卻不知這些感冒熱飲中其實也含有藥物成分,甚至部分民眾將感冒熱飲當作一般飲品使用。若是同時使用感冒熱飲,又服用感冒藥、止痛藥等,就很可能在短時間內攝入過量乙醯胺酚,產生嚴重肝損傷。另外,國人常使用的感冒糖漿,一樣含有乙醯胺酚,飲用時務必遵照標示的使用量與頻率,且不得再與其他感冒藥、止痛藥或感冒熱飲產品併用。

考量西方人與國人平均體型差異,一般成人一天服用乙醯胺酚應不超過2000mg,每次以500mg為上限。平時有飲酒、使用安眠鎮靜劑或抗憂鬱藥物者,使用含乙醯胺酚的藥物要更小心。在服用藥物期間,若出現腸胃不適、搔癢、右上腹痛、尿液顏色變深、倦怠、黃疸(皮膚或眼白發黃)等症狀,則應立即停藥並尋求醫師協助。


資料來源:

FDA, New Steps Aimed at Cutting Risks from Acetaminophen. Jan. 13  2011.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239747.htm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花青素 --- 預防高血壓的活性物質

2009年一篇刊登於英國皇家化學會評論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的報告,由英國Reading大學Jeremy Spencer博士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進認知功能,長期食用則有助提升記憶力,這是由於藍莓中類黃酮(flavonoids)的功勞。類黃酮通常具抗氧化、增進血管彈性等功能,富含類黃酮的食物除藍莓外,還有黑醋栗(blackcurrants)、覆盆子(raspberries)、茄子(aubergines)等。其他如茶葉、紅酒、黑巧克力中也能發現它的蹤跡,而這些食物也被多數研究證實有助心血管疾病之預防。

此外,關於藍莓,近年來最大型的研究,於2010年11月24日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由英國東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與美國哈佛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類黃酮中的花青素(anthocyanins)對於預防高血壓有十分不錯的效果,而藍莓預防高血壓的效果又比草莓更好。

這份研究中共有約13萬4千位女性與2萬3千多名男性參與,這些參與者皆未罹患高血壓,接下來的14年,每2年做一次飲食習慣調查,每4年針對飲食攝取做評估。最後分析比較高血壓發生率與各種類黃酮攝取量間的相關性。14年後,約有3萬5千人罹患高血壓,研究人員發現,攝取花青素量排名前1/5的參與者,比起後1/5的參與者,罹患高血壓的機率降低8%;若僅觀察60歲以下參與者,更降低將近12%。比較完全沒有攝取藍莓和每星期至少吃一次藍莓兩組,後者發生高血壓的機率減少了10%。

藍莓在台灣並不常見,想補充花青素,天然來源還有洛神花、玫瑰花、茄子皮、紫玉米、紫米等。無論是紫米也好,藍莓也好,平時飲食不要忘了這些深紅紫色的「花青素」來源,有助維持血管健康、預防高血壓喔~~


資料來源:

Aedín Cassidy et al., Habitual intake of flavonoid subclasses and incident hypertension in adults, Am J Clin Nutr, first published Nov. 24, 2010.(doi: 10.3945/ajcn.110.006783)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腸躁症的心理因素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或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腸道不適症狀,包括腹痛、便秘、腹瀉、產氣、脹痛等。發生率約3%~25%,其中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主要原因是「大腦中樞 – 自律神經系統 – 腸道神經」(brain-gut axis)這條神經路徑功能失調;但是,究竟造成失調的原因為何,至今仍無確切定論。

一般認為,腸躁症患者有「內臟痛覺敏感」(visceral hyperalgesia)的情形,也就是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因腸道受刺激而產生強烈腹痛等不適症狀。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躁症極可能為心因性,患者的負面情緒狀態如焦慮或憂鬱,會造成的腹痛楚往往也越強烈。故臨床上除以藥物治療症狀外,也會用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催眠與放鬆療法等方式,透過減緩患者情緒壓力以達到舒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的效果。

去年(2010)12月22日國際PLoS ONE線上期刊刊登了一篇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帶領研究的Ted Kaptchuk教授為研究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專家。在一項包括80名腸躁症患者為受試者之研究中發現,即使告知給予的是安慰劑,且將安慰劑的字樣標示在膠囊上,在這些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中,卻仍有將近60%的患者表示症狀有好轉。由此研究可知,心理因素在腸躁症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情緒壓力的減輕確實有助於腸躁症患者症狀之改善。


資料來源:
Ted J. Kaptchuk et al., Placebos without Decep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LoS ONE 22 Dec 2010; 5(12):e15591.

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服用止痛藥,增高心臟疾病風險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是一種被廣泛使用在關節炎疼痛之止痛劑,然而根據一篇今年一月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報告指出,若長期服用此類藥物,很有可能會提高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

該研究由瑞士伯恩大學(Bern University)防治暨社會醫學研究所的Peter Juni博士領導,綜合分析31項試驗,共有116,429位受試者參與服用七種常見的止痛藥物:ibuprofen、naproxen、diclofenac、celecoxib、etoricoxib、rofecoxib、lumiracoxib。研究藥物包括傳統NSAID及新一代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環氧酶抑制劑(COX-2inhibitiors)。

結果發現,長期服用rofecoxib及lumiracoxib受試者,罹患心臟疾病風險倍增;同時服用ibuprofen,中風機率更高達2倍。服用etoricoxib與diclofenac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出約3倍。

研究人員表示,在這些試驗中共有554名個案有過心臟病發;377位中風,676人死亡;雖然在總受試人口所佔比例不算高,但與服用安慰劑受試者相比較,仍具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故醫師在開立此類抗發炎藥物時,應謹慎評估患者身體狀況,並考慮其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而須長期服用這類止痛劑的患者,如果出現腿部水腫、胸悶不適或血壓偏高等症狀時,應儘快回診,由醫師評估是否停藥或換藥喔。


資料來源:Sven Trelle et al., Cardiovascular safet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etwork meta-analysi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1 January 2011, doi: 10.1136/bmj.c7086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有益健康的另類選擇

在台灣,像是針灸、推拿還有中藥補品等已是現今生活中常見的民俗療法,甚至近年來在國外也蔚為風潮,且陸續經由研究證實其功效,以下僅就這些傳統療法和食補等作一簡單介紹。

1.針灸:中醫認為,身體有痛楚和不舒服,都與氣血不通有關,通過針刺體表的穴位,就能減輕和消除症狀,激發人體自身恢復正常的狀態;此外,針灸也被認為能夠刺激神經纖維,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s)和enkephalins等化學物質來減緩疼痛。

對於針灸可減緩不同類型的疼痛,美國國家輔助及另類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就讓膝關節炎病患接受針灸療法,結果發現可以降低40%的關節疼痛,病況也有近40%的改善。許多臨床試驗也證實針灸可減輕經痛、更年期的熱潮紅、長期腰痛、及幫助中風後復建,更有七篇2008年的研究報告發現,針灸可以增進懷孕機率和生育率。

2. 推拿:推拿是一種治療範圍較廣泛的物理療法,藉著適當的壓力刺激身體的壓力接收器,達到讓身體放鬆之功效。2008年有13份研究發現推拿可減輕下背痛;另一份研究對象超過300人的報告顯示,推拿可以緩解癌症病人的疼痛並有舒緩情緒之功能。

3. 生物反饋法(Biofeedback):此療法是透過訓練患者利用電子儀器,將體內的生理過程、生物電活動加以放大,像是壓力或疼痛,再學習矯正或控制不正常生理活動。研究顯示,70%的偏頭痛患者在接受生物反饋法後可降低50%的發作頻率;此外,還可緩解焦慮、壓力,甚至有調降血壓之功效。

4. 膳食補充品:

 薑黃(Turmeric):薑黃內有效成份就是薑黃素,有活血、抗發炎的功效。
 海藻DHA(Algal DHA):這種由藻類萃取出來的Omega-3脂肪酸,相較於魚類含較少的污染物或有毒物質。近來發現可幫助強化記憶力。

 魚油(fish oil):具有心血管系統的保健功效。
     維生素D(Vitamin D):是骨骼健康不可或缺的維生素,能促進鈣質被人體吸收利用,但要注意不可超過每日適當攝取量喔!

最後,以上的療法都只能當作輔助治療,如果身體已經有病痛,還是一定要先請醫師診治病情,再來搭配適當的療法,才是正確的觀念喔!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預防膽固醇過高,從小開始做起!

隨著飲食習慣西化及生活型態改變,兒童坐在電視機或是電腦前的時間越來越長,而因此攝取過多高熱量飲食的機率也越來越高;如果家長們放任孩童這樣的行為不予以矯正,等到成年後,罹患高膽固醇血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會更容易找上你喔!

一篇於今年(2011)一月發表在小兒及青少年醫學(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期刊的研究顯示,從小培養孩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或預防成年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的機率。該研究針對539位、7至15歲的澳洲學童進行長達20年的追蹤調查,在研究初期(1985年)即抽血檢測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含量;另外亦追蹤調查包括自行車體能測試、是否吸菸、教育程度及飲食習慣等,並於研究結束時(2004~2006年)再測試一次。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成年後有12%受試者HDL含量較低,為心臟疾病好發之危險因子,而生活型態若完全無任何改善者,HDL含量低的比率,更高達26%。

率領此研究的芬蘭土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Costan教授表示,孩童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習慣,像是抽菸、運動量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等都會影響未來成年後血中壞的膽固醇(LDL)含量的多寡。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若要開立降膽固醇藥物,血中LDL濃度至少應達190mg/dl,但如果直系血親有高血壓病史者,則血中LDL濃度升高至160mg/dl即可服用。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目前還沒有研究證實降膽固醇藥物可以避免孩童成年後得到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所以最佳的預防方法,就是改善兒童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鼓勵其多運動、多攝取蔬果,如此一來,壞膽固醇就不會輕易上身囉!


資料來源:Costan G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Blood Lipid and Lipoprotein Levels From Youth to Adulthood.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2011;165(1):68-76. doi:10.1001/archpediatrics.2010.246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葉酸知多少

去年12月13日,加拿大醫學會學報(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刊載一篇關於加拿大民眾攝取葉酸(folate)情況的研究。這篇由Cynthia Colapinto博士率領的研究,以5248名6~79歲的加拿大民眾為檢測對象,根據檢測血液中葉酸含量的結果,發現有四成的加拿大民眾血液中的葉酸含量高於官方建議每日攝取量,但葉酸含量不足的情形,卻大多發生在育齡婦女,每5位婦女中就有一位葉酸攝取量不足。

過去許多研究發現,葉酸(folate)能預防胎兒先天性神經系統缺陷,因此在1990年代後期,加拿大政府將合成葉酸(folic acid)普遍添加到麥片、麵條、穀物中,使加拿大新生兒先天神經管缺陷的發生率降低46%。故Cynthia Colapinto博士認為,加拿大育齡期婦女都應補充葉酸。

葉酸不只能保護胎兒的神經系統,近來也有研究證實,葉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現代人所攝取的葉酸,可能來自天然食物的葉酸(folate)、或人工合成的葉酸(folic acid)。然而,研究所謂對人體好的葉酸,為folate而非folic acid;但市售的葉酸補充品皆是folic acid。Folic acid並不存在天然食物中,進入人體後的吸收途徑也與folate不同;所以,對人體的影響也與folate有所差異。

一般而言,葉酸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400 mcg;根據研究,人工合成的folic acid一旦超過266 mcg,人體將無法順利轉換為folate,而這些未經轉換的folic acid將會累積在循環系統,造成代謝的問題。另外,已有歐美研究指出,長期服用過量(>800mcg/day)folic acid超過3年,會提高罹患肺癌風險增加21%,而罹患前列腺癌機率則比對照組提高2倍。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推測,folic acid對已存在的癌細胞,似乎有促進與惡化的效果。另外,有維生素B12缺乏者,也建議不要使用folic acid製品,因為很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

故補充葉酸從天然食物攝取是最佳來源,如深綠色葉菜(菠菜)、花椰菜、苜蓿芽、柑橘類、香蕉、蕃茄,其他像蘆筍、葫蘿蔔、肝臟、牛肉、鮭魚、鮪魚中也都是不錯的來源。至於folic acid補充品,對老年人、或已有良性腫瘤等癌症跡象者,不建議長期使用,並請先諮詢醫師。


資料來源:

Robert Thiel, Folic Acid Is Hazardous to Your Health. The Original Internist, June 2010; 17(2):88-93.

Cynthia K. Colapinto et al., Folate status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 CMAJ, published online on December 13, 2010.

每天久坐螢幕前,死亡率倍增!

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在回到家之後,總是喜歡看電視或是玩電腦遊戲來放鬆心情,只是有這樣習慣的人現在要注意了,根據一篇由英國倫敦大學Emmanuel Stamatakis博士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天花四小時以上待在電視或電腦螢幕前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高兩倍,死亡風險也會因此提高。

該研究調查2003年接受蘇格蘭健康調查的4512人,其中有1945人為35歲以上男性,研究要求他們回報看電視、DVD、及閒暇時打電腦與玩電玩的時間。經過4年多追蹤分析後,發現每天花費2~4小時在螢幕前的人,發生心血管和心臟疾病的機率提高1.25倍;而低於兩小時者,則比4小時以上的人少48%之死亡率!

此研究在2007年結束後,共325人死亡,另有215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表示,在這些案例中,約4分之1可藉由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身體質量指數(BMI)與高密度脂蛋白等數值來反應。C-反應蛋白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特殊蛋白,當人體有急性發炎或惡性腫瘤時,C-反應蛋白濃度會急速上升。臨床上,C-反應蛋白已用在預測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上。

過去就有研究指出,當體內血液中C-反應蛋白超過每公升兩毫克,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就增加3倍,中風的可能性也會加倍。而每天閒暇時花4小時以上坐在螢幕前的人,C-反應蛋白的濃度是2小時以下者的2倍高!

Emmanuel Stamatakis博士提醒大家,許多上班族已經坐在辦公室一整天,回家打開電視、電腦後,一坐又是好幾個小時,長期久坐不動的情況下,身體的血液循環減緩、心臟機能衰退,自然會讓健康跟著下滑!所以提醒還在電腦前的各位,不要忘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起身動一動喔!

資料來源:Emmanuel Stamatakis et al., Screen-Based Entertainment Time,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doi:10.1016/j.jacc.2010.05.065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研究:孕婦吸菸易流產

眾所皆知,吸菸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對孕婦來說更可能引發早產、胎死腹中、胎兒體重不足的風險,而最近一篇刊登於2010年12月的人類生殖醫學誌(Human Reproduction)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孕婦吸菸還可能導致流產。

這項由日本大阪大學Sachiko Baba博士之研究團隊,針對1290位曾懷孕過的日本婦女做吸菸習慣與生產情況調查;結果顯示,430位在懷孕初期就流產的孕婦中,有32位是每天抽20支菸以上;而840位順產的孕婦中有36位每天抽20支菸以上。研究人員表示,孕婦在懷孕初期的三個月內,若大量吸菸會提高兩倍的流產機率,此外,酗酒、不當用藥、在懷孕初期外出工作,也有較高流產機率。

事實上,各國對於吸菸所引發的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像是為了要減少吸菸人口比例,加拿大政府在2001年率先成為第一個將警示標語印在菸盒上販售的國家,但後來一篇2009的研究報告顯示:加拿大抽菸的比率從18%上升至23%,且每年約有37000人死於菸害。故加拿大衛生部長表示,在2011年初要在菸盒前後包裝上增加肺癌的警示圖片和標語、加註戒菸專線等,且佔有四分之三的面積,希望能夠有效減少吸菸率。

台灣在菸害防治法實施後,吸菸率確實有稍降一些,但女性吸菸率卻無明顯下降,仍然在 4~5%,甚至青少女吸菸率急速上升。在這裡提醒您,抽菸對於心血管、肺臟、口腔、皮膚、泌尿系統等皆有致癌風險,對孕婦傷害則是更大!所以各位準媽媽們,為了自己也為了肚子裡的寶寶,請即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喔!


參考資料:
Sachiko Baba et al., Risk factors of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s among Japanese: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Human Reproduction, December 14, 2010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銀粉補牙之疑慮

以前台灣補牙,大多是使用一種俗稱「銀粉」的東西填在牙齒中,那種填補在牙齒蛀洞中的銀色物質稱為汞合金(Amalgam)。且由於硬度足以抵抗咀嚼時產生的力量,對組織刺激小、操作簡單、價格便宜,故汞合金廣泛的被使用至今。

然而,隨著科技進步,大家逐漸了解汞金屬對健康危害甚鉅,尤其是對神經系統具有不可逆的毒性,讓人聞「汞」色變。

由於使用於人類口腔,與大腦之間只有不到10公分的距離,許多人認為這會讓身體長期暴露於汞蒸氣中,對神經產生毒性,尤其是兒童與懷孕的婦女。最早全面禁止使用汞合金補牙的國家是瑞典,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澳洲等採取部分管制,禁止6歲以下幼童、懷孕及哺乳中婦女使用。挪威則自2007年起也全面禁用汞合金補牙。

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始終對此採保留態度,不但於2008年底公開表示補牙使用汞合金對人體無害,2010年3月時,美國臨床牙醫實證期刊(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Dental Practice)一篇由政府贊助的研究回顧指出,根據過去多個大型研究結果,使用於補牙的汞合金對孩童安全是無虞的。直至2010年12月,FDA在來自社會大眾與專家團體的多方壓力下,決定重新召集專家小組審議汞合金補牙的安全性。我國則是採取觀望美國政策的態度,尚未對汞合金作出任何限制措施。

無論美國FDA這次是否會對汞合金作出新的管制措施,汞對人體的危害風險是已知的事實,應避免讓小孩、懷孕或哺乳中婦女以汞合金補牙,盡量以合成樹脂等材料取代,避免可能對身體產生的危害。


資料來源:

J. Rodway Macker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monstrates that exposure to mercury from dental amalgam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J Evid Based Dent Pract. 2010 Mar;10(1):25-9.

小心大腸桿菌感染

根據去年11月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s)之研究指出,對於曾經感染大腸桿菌者,日後罹患心臟病、高血壓及腎臟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要高!

加拿大Walkerton和 Ontario地區曾在2000年五月因水源污染,爆發大腸桿菌O157型(即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流行,造成數千人感染。研究人員事後進行追蹤調查2000名受試者長達8年後發現,曾感染O157型大腸桿菌個案,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其他人高2.1倍,罹患腎臟病機率高3.4倍,得到高血壓的機率也比其他人多出30%。

研究人員推論,這可能是因為O157型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引起血管內膜發炎,使血壓升高因而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此毒素也會對腎臟造成慢性損傷,增加腎臟疾病發病風險。

但其實O157型大腸桿菌爆發大感染已不是第一次了,在過去3年裡,據統計,全美至少有7萬個因O157型大腸桿菌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因為攝食被感染的肉類;而Atlanta疾管局Alice Guh博士發表在11月份的臨床感染性疾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期刊,發現2008年美國Connecticut爆發O157型大腸桿菌感染的起因來自於生乳。

研究人員追蹤調查14位感染大腸桿菌的案例,發現都是喝了購自某農場的生乳,其中有36%個案需要住院治療,21%甚至引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有可能會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對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但目前並沒有任何法令禁止販售。

所以,不要飲用未經高壓或高溫滅菌之生乳,也不要食用未經煮熟的肉類,才能避免大腸桿菌的感染及危害喲!

資料來源:

William F Clark et al., Long term risk for hypertension, renal impairmen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fter gastroenteritis from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10; 341:c6020

Alice Guh et al., Outbreak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 Associated with Raw Milk. Connecticut, 2008,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 2010;51:1411–1417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愛吃紅肉?當心腦中風!

羊肉、牛肉、豬肉等都屬「紅肉」,一向受到大眾的喜愛;但是愛吃紅肉的人可要當心囉!一篇刊登在2010年12月中風醫學期刊(Stroke)的研究發現:女性愛吃紅肉,容易引發腦中風!

該研究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Larsson博士與其研究團隊,針對34670名、年齡介於39~73歲的瑞典婦女進行長達十年的飲食習慣調查研究。這些婦女在研究之初(1997年)皆無任何心臟疾病史,在研究結束時,約有1680(4%)人曾有中風病史。研究人員發現,食用紅肉量最高的前十分之一(每天食用約102克以上)比每日只攝取25克以下婦女,高出42%腦中風的機率;此外,一天攝入41.3克以上的加工肉製品者,也比一天只攝取約12.1克以下婦女,高出24%腦中風的機率。在這些中風案例裡,共有1310例屬於腦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154例顱內出血,79例蜘蛛膜下出血。

在此研究中,紅肉和加工肉製品都被認為是造成腦中風的主因;紅肉是高脂肪肉類,而加工肉製品則包括醃肉及燻肉。如果攝食過量,則容易罹患三高及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其實,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各種養分都要攝取均衡,切勿過度偏好某類食物而造成飲食失衡,如此一來就不怕疾病上身囉!

參考資料:Susanna C. Larsson et al., Red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Swedish Women. Stroke, December 16, 2010.
Doi:10.1161/STROKEAHA.110.596510

吃對早餐,讓你時時刻刻充滿活力

西方有句諺語:「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乞丐。」由此可見,早餐絕對是一天裡最重要的一餐!如果長期不吃早餐,容易造成新陳代謝不良,甚至罹患慢性疾病;那麼,早餐應該怎樣才會吃的豐盛又營養呢?以下介紹十種活力早餐讓各位參考囉!

1. 雞蛋:富含蛋白質,為構成肌肉、器官、骨骼、皮膚、免疫系統、血球等主要成分,能維持生命促進生長。蛋黃裡的膽固醇則是是製造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膽汁的必需成分,提供超過13種的營養素。

2. 燕麥片:燕麥中的醣類主要是澱粉,其他多成分的碳水化合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水溶性纖維,而蛋白質是以穀蛋白為主,脂肪含量也是麥類中最多的!不僅如此,燕麥還有利於大腦分泌血清素,對於壓力紓解、提升腦部記憶力和學習力都很有幫助喔!

3. 堅果醬:如花生、杏仁、腰果等,這些營養的堅果富含維生素E、蛋白質、鎂、鈣和鉀等;還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壞膽固醇(LDL),增加好膽固醇(HDL)!建議搭配全麥麵包一起吃,不過塗抹的分量控制在兩湯匙內,以免油脂攝取過量喔!

4. 全穀類麵包:全穀類的食物,像是燕麥、大麥、小麥、糙米等,富有具生物活性的營養素如葉酸、鉀、鎂、維生素E及非營養素物質如纖維等所發揮的綜合效果。營養師建議,每份包裝的全穀類麵包都應含三克以上纖維,每份燕麥片的糖則應在十克以下為佳。

5. 綠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藍等富含鐵質、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的綠色蔬菜,營養師建議一天食用量約兩到三小碗,可以和紅椒、萵苣做成生菜三明治沙拉,也可以加上磨菇做成煎蛋捲,一份早餐就可以吃足許多營養!只是要提醒您,玉米、根莖類蔬果等的「高升糖食物」可不要一次吃太多喔,以免讓血糖迅速飆升!

6. 水果:水果裡都富含纖維、維生素C、鉀等礦物質,像是木瓜、柑橘類水果、水梨、蘋果、香蕉,還有富含花青素的藍莓等;營養師建議,可以將這些低升糖水果一起加入早餐的優格或營養穀片中,另外再配上一份堅果醬吐司,一天的活力來源就是它囉!

7. 種籽:南瓜籽、亞麻籽、葵花籽等營養的種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E,有利於心血管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麻籽含有木酚素,是植物性雌激素。不管是搭配優格或是生菜沙拉都美味又健康!

8. 優格:如果真的沒時間準備早餐的話,優格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優格內的乳酸菌,可助促進腸胃蠕動、消化液分泌正常。可以搭配上堅果、水果、種籽,不僅口味多且營養豐富,是懶人的最佳早餐!

9. 瘦肉:火腿、火雞肉、煙燻鮭魚等,可以搭配上全麥麵包,加上一點深綠色蔬菜或煎蛋,但要選擇鈉含量在350毫克以下的肉類較恰當,以免吃進過量鹽分!

10. Mozzarella 起士:一種常見的低脂類起司,富含蛋白質及鈣質,其他像是巧達起司、羊奶酪和乳酪也是。切一片配上水果、堅果,全麥麵包或餅乾,都是是兼具營養和美味的早餐喔!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關於手機不良影響之新研究

去年(2010)5月份,一項由國際流行病學協會(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Association)所作近來最大規模的研究,結果還是無法證實手機電磁波與人類腦瘤之間的關聯性。世界衛生組織也宣佈,以目前的科學證據尚無法證明手機對人體的損害。

2010年12月份,一篇刊登於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期刊(th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試圖從另一方面證明手機對人體的害處,研究假設懷孕婦女使用手機,可能會對胎兒將來的情緒、行為產生不良影響。研究對象包括2萬8千名7歲的丹麥兒童,這些兒童的母親在懷孕期間都有使用手機,結果其中有3%的兒童有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behavioral problems),另有3%的兒童有其他問題如強迫症、情緒疾患等。美國加州大學Leeka Kheifets博士的研究團隊指出,母親懷孕時有使用手機且現在也有使用手機的兒童,比一般人得到精神疾患的機率高出50%;如果僅有母親懷孕時使用手機的兒童,則是高出40%的機率。

不過,Leeka Kheifets博士也表示,因為實際上存在有許多其他能使兒童產生情緒問題的變因,在無法排除變因的情況下,這項研究無法證明母親懷孕時使用手機,與兒童的情緒疾患之間確實存在因果關係。

另外,去年11月份於美國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的年度研討會中,一篇臨床研究報告指出,最近有許多患者因為臉頰、耳朵與下巴的部位產生不明皮疹而就醫,美國Winthrop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科主任Luz Fonacier醫師表示,當患者停止使用手機、或是換成免持方式通話後,過敏症狀即有顯著改善。推測主要過敏原為手機中的「鎳」,約有17%的女性與3%的男性對鎳會產生接觸性過敏反應,紅疹、發癢等症狀會發生在與過敏原接觸的身體部位,如以手機通話時接觸的臉頰、大量傳送簡訊接觸鍵盤的手指、其他如穿耳洞或配戴含鎳首飾相關部位的皮膚等。如有類似症狀發生,應先就醫作過敏原測試,若確定是對鎳過敏的體質,只要設法避免與生活中含鎳的金屬與皮膚長時間接觸,症狀即可獲改善。


資料來源:

Leeka Kheifets et al., Cell phone use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published online on 7 December 2010. (doi:10.1136/jech.2010.115402)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高密度脂蛋白(HDL)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就是所謂「好的膽固醇」,能夠保護心血管健康。但根據最新刊載於神經學誌(Archives of Neurology)一篇美國的研究發現,HDL可能還有預防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效果。

研究對象包含1130名居住在紐約州的白人、黑人及西裔65歲以上老年人,以血液中HDL的數值高低區分為四組。其中最高的組別是HDL ≥55 mg/dL,含量最低的組別是HDL<38 mg/dL(正常值,男:40-60,女:50-70)。經過四年的追蹤調查發現,HDL含量最高的組別,與含量最低的組別相比,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了60%。且無論是受試者本身的HDL就高、或是由於服用statin類藥物提高的HDL,都具有相同效果。

以下提供一些關於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

1. 戒菸:每天抽菸一包以上者,晚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2倍。

2. 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可減緩大腦萎縮速度。

3. 每天步行10公里:步行對我們大腦體積會造成影響,步行的運動量越大,大腦灰質區的體積越不容易萎縮;灰質區體積越大,人的認知功能則越強,就越不容易得到失智症。

4. 治好牙周病:曾有研究發現,牙周病患晚年得失智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9倍。

5. 採地中海式飲食:呼應本篇研究,所謂地中海式飲食,包含有大量的橄欖油、堅果等富含不飽合脂肪酸的食物,經研究證實能有效提高HDL。


資料來源:
Christiane Reitz et al., Association of Higher Levels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Elderly Individuals and Lower Risk of Late-Onset Alzheimer Disease. Arch Neurol 2010; 67(12):1491-1497.
(doi:10.1001/archneurol.2010.297)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讓兒童「傷神」的二手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自2004年以來的資料統計,全球每年有約16萬5千名兒童死於二手菸害。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案例發生於非洲及亞洲國家,而讓兒童面臨二手菸害主要來源則是家庭。

根據研究,處於二手菸害環境下的孩童,除了可能較易罹患氣喘、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外,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也相對提高。英國倫敦大學Mark Hamer博士在2010年8月發表一篇研究指出,大量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的成年人,心理壓力與將來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許多;吸菸者本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又比吸二手菸的人高。接續這項研究,Hamer博士於12月6日刊登於小兒及青少年醫學月刊(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研究進一步指出,暴露在二手菸環境與兒童罹患精神疾病有關。

Hamer博士的研究團隊以901名介於4到8歲兒童,測量唾液中尼古丁主要代謝產物cotinine的濃度,並請其父母協助完成這些兒童的情緒與行為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檢測出cotinine暴露量最高的361名兒童,比平均暴露量最低的101名兒童,在SDQ量表上得到的分數高出44%(表情緒與行為問題較多)。

紐約大學醫學中心Michael Weitzman醫師提到,目前已將二手菸列為造成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新生兒耳感染、氣喘等危險因子,也有研究發現孕婦吸入二手菸可能提高新生兒精神障礙的機率;而Hamer博士的研究等於是提供一個有力的證據,呼籲社會大眾重視菸害對於兒童的危害是包含生理與心理層面的。

二手菸與一手菸相較下,尼古丁含量高出2.8倍、焦油314倍、一氧化碳4.7倍、其他刺激性物質則高出50倍左右,如果兒童長期吸入一氧化碳,將造成兒童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的永久性破壞。因此,奉勸癮君子們,若真的想抽菸,請避免在家中、有兒童或孕婦的場合(如公園)抽喔。

參考資料:

Mark Hamer et al., Objectively Measured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nd 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6, 2010. (doi:10.1001/archpediatrics.2010.243)

不要中年發福,從養成運動習慣開始

超過25歲後,基礎代謝率每10年會下降5%~10%;因此,當我們40歲時,原本應該攝取比年輕時少2成的熱量,但卻往往吃下相同或更大量的食物,多餘的熱量會明顯反應在腰圍,就是常見的「中年發福」。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也在2007年時,將腰圍單獨列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之一(危險值: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我們能夠在邁入中年前,事先「預防」中年發福嗎?答案是肯定的,根據美國西北大學一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最新研究指出,若從年輕時養成適量運動習慣,可以減少進入中年時增加的體重與腰圍尺寸。這個研究針對3554名18~30歲的成年男女,將運動習慣按運動的強度與時間區分為低、中、高三級,自1985~2005年持續追蹤調查共20年,記錄受試者運動習慣、身體質量指數(BMI)、與腰圍變化。其中以每日30分鐘的運動量為中度運動標準,每日超過30分鐘則為高度,反之則為低度。

根據研究結果,年輕即養成有高度運動習慣的男性,進入中年後增加的體重不超過2.6kg,女性則不超過6.1kg;腰圍的部分,男性與女性分別增加不超過3.1與3.8公分。另外,運動習慣對中年發福的預防作用,在女性又比男性更為明顯。Hankinson博士表示,有效預防中年發福的秘訣在於養成與維持每天運動的習慣。

此外,縱使是中度運動習慣,比起低度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在男性可減少1.8kg,女性可減少4.5kg左右。故Hankinson博士建議,一天30分鐘,一星期5天是個很好的目標,平常可以爬樓梯取代搭搭電梯、或將汽車停放在較遠的位置等方式,幫助自己累積足夠運動量,有效預防步入中年後的發福危機。


資料來源:

Arlene L. Hankinson et al., Maintaining a High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ver 20 Years and Weight Gain. JAMA. 2010;304(23):2603-2610.(doi: 10.1001/jama.2010.1843)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益生菌(Probiotics)對兒童的好處

益生菌(Probiotics)是耳熟能詳的一種保健食品添加物,常見的像是LP33優酪乳、若元錠等。許多添加益生菌的產品宣稱自己能促進腸胃消化、增強免疫力、甚至調整體質等,益生菌真有如此多種的功能嗎?答案是否定的,去年(2010)十月份時,歐盟也已對於誇大益生菌效果的產品開出重罰。

但經過科學研究證實,益生菌確實有其功效。根據去年12月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對健康的兒童而言,益生菌確實能(1)治療因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若在病程初期使用,能縮短病程;(2)預防因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瀉。

其他有些症狀,使用益生菌可能有效,但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的包括有:治療兒童的幽門桿菌感染、大腸急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慢性結腸潰瘍(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嬰兒腹絞痛(infantile colic)、以及兒童過敏的預防等。但是,關於益生菌能預防癌症、治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濕疹、氣喘等說法則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對兒童使用益生菌時必須注意,免疫力低下、衰弱、患有重症、或正在使用靜脈留置針的兒童是不能使用的,否則可能引起嚴重的感染。Cooperman博士呼籲,益生菌必須要以活菌型式服用才能發揮功效,但市售的益生菌產品,其中的益生菌往往在消費者服用前就死亡了,因此,選擇益生菌產品必須慎選。Cooperman博士也提醒,益生菌產品應以密封方式貯存,最好能存放在冰箱,並避開光線、熱氣、溼氣之處。

最後,市面上有些嬰兒奶粉標榜添加益生菌;但是,對於將益生菌添加在嬰兒配方奶粉中究竟有何效果,尚無定論。如果是希望寶寶將來能有好的腸胃功能、減少過敏的機會,事實上,哺育母乳就是最好的營養補充品。


資料來源:

Dan W. Thomas et al., Clinical Report—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Pediatrics , PEDIATRICS December 2010; 126(6), 1217-1231 (doi:10.1542/peds.2010-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