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腸躁症的心理因素

腸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或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長期、反覆發作的腸道不適症狀,包括腹痛、便秘、腹瀉、產氣、脹痛等。發生率約3%~25%,其中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主要原因是「大腦中樞 – 自律神經系統 – 腸道神經」(brain-gut axis)這條神經路徑功能失調;但是,究竟造成失調的原因為何,至今仍無確切定論。

一般認為,腸躁症患者有「內臟痛覺敏感」(visceral hyperalgesia)的情形,也就是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因腸道受刺激而產生強烈腹痛等不適症狀。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躁症極可能為心因性,患者的負面情緒狀態如焦慮或憂鬱,會造成的腹痛楚往往也越強烈。故臨床上除以藥物治療症狀外,也會用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催眠與放鬆療法等方式,透過減緩患者情緒壓力以達到舒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的效果。

去年(2010)12月22日國際PLoS ONE線上期刊刊登了一篇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帶領研究的Ted Kaptchuk教授為研究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專家。在一項包括80名腸躁症患者為受試者之研究中發現,即使告知給予的是安慰劑,且將安慰劑的字樣標示在膠囊上,在這些服用安慰劑的患者中,卻仍有將近60%的患者表示症狀有好轉。由此研究可知,心理因素在腸躁症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情緒壓力的減輕確實有助於腸躁症患者症狀之改善。


資料來源:
Ted J. Kaptchuk et al., Placebos without Decep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LoS ONE 22 Dec 2010; 5(12):e155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