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該如何正確對付感冒?

感冒的時候,許多人為了圖方便總會直接去藥局買成藥服用,但現在很多感冒藥都是「複合配方」,也就是含許多不同的成分,如果服下的話會增加身體負擔或造成更多不良反應;事實上,感冒必須靠我們自身免疫系統去抵抗,那到底怎麼做才正確呢?

1. 避免吃辛辣與冰冷的食物,因為冰冷食物會減緩組織黏膜的修護,辛辣食物會刺激氣管,使咳嗽加劇。

2.一天至少喝下八到十杯溫水、茶或是湯(勿飲用含酒精飲料),這些除了可以加速內體廢物和毒素排出之外,還可以稀釋痰液幫助排痰喔!

3. 儘量多休息,才有體力對抗疾病,感冒就是身體在告訴你,該放鬆一下了,別把自己逼的太緊啊!

4.如有輕微發燒或頭痛,用最低量劑的普拿疼(acetaminophen)來緩解症狀。

另外,感冒藥要怎樣吃才正確呢?看看WorstPills.org 的Sidney Wolfe醫生怎麼說:

1.治療鼻塞時,用滴劑或噴劑,不要用口服抗黏膜充血劑(oral decongestants):因為滴液或噴劑的劑量小,而口服抗黏膜充血劑則至少含有25種以上的成分,但真正有效且安全的成分只有下列這三種:   

a. oxymetazoline hydrochloride

b. phenylephrine hydrochloride

c. xylometazoline hydrochloride

2.不要使用祛痰劑(guaifenesin):對於其療效還有很多爭議性,在沒有確切定論前先別使用吧!

3.不要使用止咳劑(dextromethorphan):此抑制劑沒有明顯效用,而且咳嗽其實是一種人體自我防衛機制,它能把呼吸道內的痰液、異物、細菌與病毒排出,這樣感冒才會好喔!

4. 如果發燒到39度以上,請勿擅自服用任何藥物,就快去看醫生吧!

其實只要平時多喝水、多運動、均衡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感冒自然就不會輕易找上門啦! ^_^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你不可不知的手機電磁波

在台灣,手機普及率已居全球之冠,平均2270萬人中就有約1870萬人擁有手機;美國無線通訊協會(C.T.I.A)估計,美國平均每人每月都要講737分鐘以上的手機,由此可見現今手機扮演著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手機電磁波,是否對我們的健康會造成危害呢?

一項近年來最大規模,由國際流行病學協會(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Association)所作的手機電磁波與人類腦瘤的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歷時10年、收訪對象多達12,800人,橫跨13個國家,分別依照相同程序找出對應案例以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量大的用戶(在過去的5~10年間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以上)比常人得到惡性神經膠質腦瘤glioma的機率增加約40%;好發部位於大腦的顳葉(兩側耳朵部份),且習慣於頭部同一側使用手機比起兩側輪流使用的人有更高罹癌機率。此項研究在今年(2010)五月發表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

雖然至今仍無非常明確之證據顯示手機會危害健康,但由於兒童頭顱骨較薄,較易吸收電磁波,故建議限制兒童使用手機。而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制定出行動電話手機電磁波能量吸收比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為1.6w/kg,一般而言,還是建議儘可能減少手機使用時間,以下幾個小方法提供大家參考喔:

1. 購買低電磁波手機

2. 用免持裝置或用擴音接聽手機

3. 長話短說,以簡訊代替通話。

4. 訊號微弱時,寧可不要通話。因為訊號弱時,手機的電磁波會更強。

5. 限制兒童使用手機,並讓他們習慣使用免持裝置。


資料來源:
Elisabeth Cardis et al., Brain tumour risk in relation to mobile telephone use: results of the Interphone inter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675-694. doi: 10.1093/ije/dyq079, May 2010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全穀類食物可降低體內脂肪堆積

根據今年十一月一篇刊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指出,以全穀類(whole grain)取代精製穀類(refined grain)食物有助於降低內臟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之堆積!

一項名為 Framingham(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大型心臟研究計劃,追蹤調查2834位介於32至83歲的男女性,攝取全穀和精製穀類食物的頻率後發現,每天吃三份以上全穀餐和每天限制精穀餐在一份以內的人,經檢測其內臟脂肪減少約10%。且研究結果顯示,內臟脂肪和全穀類食物攝取量呈強烈反比相關(即全穀類食物攝取量愈多,內臟脂肪量就愈低;全穀類食物攝取量愈少,內臟脂肪量就越高):而精製穀類食物攝取量越多,則內臟脂肪量就越高。


而內臟脂肪過多會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此外,全穀類內含的膳食纖維也可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脂質氧化,減少脂肪堆積,更可因此降低罹患新陳代謝疾病的機率。
  

事實上,全穀類食物對身體的益處很早就被證實,主要是麩皮、胚乳、胚芽,這三個成份所含的營養素如葉酸、鉀、鎂、維生素E及非營養素物質如膳食纖維等所發揮的綜合效果。全穀類食物包括全穀燕麥片、全麥麵包、麥芽、糙米、米麩及其他穀類(如蕎麥粥等)。精製穀類則包括白麵包(吐司)、鬆餅、餅乾、白米、蛋糕甜點、煎餅和披薩等(這些食物比較好吃耶)。


所以,建議大家最好多攝取全穀類食物,因為精製穀類食物雖然好吃,但只會讓你胖又不健康喔!

資料來源:

Nicola M McKeown et al., Whole- and refined-grain intakes are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abdominal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ity in healthy adults: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November 2010 vol. 92 no. 5 1165-1171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十個增強記憶力的小方法

常常丟三落四,迷迷糊糊,記不得東西放在哪裡嗎?現代人腦袋裡要裝太多東西,記憶力不好,可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關於這個惱人的問題,相信是許多人的困擾。先來說一下,記憶形成最基本的方式,即藉由被稱為突觸的神經細胞所連結而儲存起來的。大腦儲存新記憶的過程,通常是新突觸不斷形成,或舊突觸變得更為壯大。而其中海馬迴是大腦主要形成短期記憶的地方,大腦皮質層則是以較持久形式來儲存記憶的區域,這一連串複雜的電生理及化學反應,就是記憶形成之過程。

那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增進自己的記憶力呢?以下提供大家一些不錯的方法:

1. 多吃蔬果:多吃菠菜、蘿蔔和豆類,根據哈佛的研究指出,蔬果攝取越多的人,越能延緩大腦功能退化的速度。槲皮素(quercetin)及花青素(anthocyanin)甚至有幫助記憶恢復的功效。

2. 讓自己保持在輕鬆沒有壓力的狀態:許多國外的研究報告皆顯示,要增進記憶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先放鬆心情!當你把腦中所有壓力且不愉快的事情都清除後,才更有空間和餘力去記得新事物!

3. 運動: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報告指出,運動能刺激大腦中與記憶喪失有關聯神經元的生長,藉此可改善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失憶問題。

4. 常動腦思考:和你的朋友一起討論或作深度的思考(例如一邊閱讀一邊翻譯)更有利於發展大腦的前額葉(執行控制的中樞,協助我們擬定計劃、做決策)。而前額葉是大腦老化最快的部份!

5. 讓雙手說話: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或知識時,可藉由實地去碰觸一些事物,直接感受它的存在、或動作的過程,利用肢體運作,一定比只看或聽到一些文字敘述的過程來得有效。

6. 良好的睡眠品質:想要擁有好的記憶力,首先一定要讓身體及大腦有充分的休息時間,每天睡眠時間不可少於六小時,藉由睡眠,也可讓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喔!

7. 試著去學一首新歌:學習新的詞句對記憶力也很有幫助,除一邊閱讀歌詞外,也同時在聽,視覺和聽覺互相配合,對增強記憶力有加乘效果。

8. 學會專心:聽起來好像很多餘,但許多人因為容易分心或是一開始就沒在認真的記憶,想當然爾,若一開始就沒記在腦中的東西,事後怎麼會回想得起來呢?

9. 自在的隨手塗鴉:研究發現塗鴉有助於大腦記憶力及訓練專注力,而專注力又是學習與記憶的首要步驟。當然,如果無法專心於一樣事物,更遑論記住它了。

10. 聞一聞迷迭香香氣:根據英國的研究報告,迷迭香香氣有助於提升人的記憶力,由於迷迭香有助於活化腦細胞,使頭腦清楚,增強記憶力。並有放鬆情緒的效果,不妨試試看喔。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喝酒與感染可能提高中風風險

關於引起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發作的危險因子鮮少有統整性的研究報告,法國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escartes)Vincent Guiraud醫師及其研究團隊整理了1980年一月份至2010年六月份的26個相關研究報告,於2010十月份在Stroke期刊上提出回顧研究報告成果。

在這26個研究中提到的危險因子共十多個,但多數研究都有提到2個因子,就是「酒精濫用」與「感染」。經過Dr. Guiraud統整分析後,發現「酒精濫用」與缺血性中風具顯著相關;當喝下40~60 g酒精(玻璃罐裝啤酒2~3瓶)後的24小時內、或是喝下超過150 g酒精(玻璃罐裝啤酒6瓶以上)的一週內,發生缺血性中風的機率比平常高出三倍。至於如果有任何形式的感染,例如感冒,在未來的一個月內,缺血性中風的發生機率可能會提高二至三倍。

另外,部分研究提到負面情緒、憤怒與受到驚嚇,會提高事件發生後2小時內的中風發作風險;在有心理壓力狀況下,會提高3天內的中風發作風險;比較特別的是,根據一項針對加拿大超過4萬名中風病人所做的研究發現,病人在生日那天中風發作機率,竟也顯著提高,可見情緒起伏波動過大,亦是造成中風發作的危險因子。

除了Dr. Guiraud研究團隊的研究,另外有兩篇研究一樣刊登於2010年十月份Stroke期刊,研究居住地對於中風病人復發率的影響。研究結果皆指出,經歷過中風發作的病人,居住在空氣污染較嚴重的地方(以NO2和直徑 <10 µm的懸浮微粒為研究對象),中風復發機率明顯較高。

因此,曾經中風發作、暫時性腦缺血的病患,或是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三高中任一高的高危險群(是平常人發生中風的3倍機率),平時應避免飲酒、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保持愉快但不激動的情緒及保持運動習慣;並儘可能居住在空氣品值較佳的區域,或是減少在尖峰時段曝露於高污染空氣中的時間,都是避免中風發作的方法。

資料來源:Vincent Guiraud et al., Triggers of Ischemic Stroke. Stroke 41:2669-2677 (2010).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咖啡因知多少?

      在西方,喝咖啡的歷史已經超過四百年,估計咖啡因的全球消耗量,每年超過十二萬噸,平均每人每天約吃進60毫克。北歐人攝取的咖啡因最多,平均每人每天超過400毫克;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約363.5毫克的咖啡因。到底咖啡因是怎麼樣的物質,讓全世界都不能沒有它?

  咖啡因(caffeine)可能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一種藥物了,不論是喝咖啡、茶、可可、巧克力、某些飲料及藥物時,都會攝入咖啡因。它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物,會使交感神經興奮,作用於心血管系統,會讓心跳加速,血管收縮。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有振奮精神、改善思維、消除疲勞、加快反應等效用。此外,咖啡因可促進胃酸分泌,增進食欲,加速食物消化及吸收,還有刺激排便的作用,當排便不順暢時,來杯咖啡,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通便效果。


  以上是咖啡因對人體的益處,但是攝取過量則增加呼吸頻率和深度,造成過度刺激,產生焦慮、興奮、頭痛、失眠等情形。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要避免一次喝入過多咖啡,以免血壓上升加重心臟負擔;如果有腸胃道潰瘍者,建議攝取宜適量,也不要空腹喝咖啡,因為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使潰瘍惡化;另外,每100毫克咖啡因會使6毫克的鈣質流失,而每150毫升的咖啡就含有約100毫克的咖啡因;所以過量咖啡因會加速骨質流失,增加骨折的風險,尤其是更年期後女性及老年人要更加注意。


      如果習慣藉由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來提神的人也要注意了;日前媒體報導,市售的能量飲料中檢測出的咖啡因含量甚至比咖啡還高,16盎司(約453克)的能量飲料就含有70~200毫克的咖啡因。真正令人擔憂的是能量飲料中未標示的成分,像是瓜拿納(guarana)還有胺基酸、牛磺酸、及其他草藥等,這些成分都可能與咖啡因產生交互作用,導致中毒!


  所以囉,咖啡因要攝取的適當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建議一天攝取以300毫克為限(不超過兩杯咖啡),如果過量的話則會適得其反,不得不慎喔!











白米飯與大腸直腸癌是否相關?

過去有許多研究發現,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較高,而第2型糖尿病主要病徵為血中葡萄糖過高,是故有研究欲藉以了解,常食用高升糖指數(high glycemic-index)類食物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是否也比一般人高。

所謂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指的是,以食用純葡萄糖(pure glucose)100公克後2小時內之血糖增加值為基準(GI值=100),其他食物則以食用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食用純葡萄糖的血糖增加值作比較而得到。升糖指數越高的食物,食用後越容易使血糖升高。例如:麵食、吐司、米飯、馬鈴薯、巧克力等。相反地,低升糖食物包括:高纖穀物、新鮮蔬果等。

白米飯一直是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主食。因此,上海癌症研究所(Shanghai Cancer Institute)針對7萬3千名平均年齡40~70歲之中高齡婦女,進行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調查,希望能找出這種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的飲食習慣,是否真和罹患大腸直腸癌之間有所關聯。

在此研究十年的觀察期間,共有475例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但研究結果顯示,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升糖指數食物與大腸直腸癌有關;甚至,大腸直腸癌風險也與白米飯之食用量無關。故高升糖指數飲食並不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之風險。且近年來,許多歐美研究結果與本研究報告的結果相同。

而目前已知導致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家族病史、50歲以上、腸道息肉、有克隆氏大腸炎(Crohn's disease)或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的病史。其他還有:高油低纖飲食、沒有運動習慣、肥胖、吸菸等。


資料來源:Hong-Lan Li et al., Dietary glycemic load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ese women. Am J Clin Nutr October 20, 2010, doi: 10.3945/ajcn.110.003053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研究:用手撫觸傷口有助減輕疼痛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當一手受傷時,常常會不由自主的用另一手去撫摸傷口,這個自然的動作現在被證實具有減輕疼痛的作用!

英國倫敦大學Marjolein Kammers教授等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如果將手的食指和無名指放在熱水中,而將中指放在冷水中,那麼大腦就會產生錯覺,認為中指也有類似燒灼的疼痛感。實驗結果顯示,如果將兩隻手都置於上述狀態中,然後將兩手中指互相觸摸,如此一來,中指的疼痛感會降低64%。

這是由於當上述兩根手指相互觸摸後,神經系統會將觸覺信號與原來的疼痛信號一起處理,則會沖淡了疼痛信號,使得疼痛感減輕。但是神經系統只會對自身雙手的觸摸信號產生這種反應,如果是他人用手觸摸另一人有疼痛感的中指,後者的疼痛感不會因此緩解。這篇有趣的錯覺實驗研究報告刊登於今年(2010)九月《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


資料來源: Marjolein P.M. Kammers et al., Cooling the Thermal Grill Illusion through Self-Touch, Current Biology, Volume 20, Issue 20, P.p1819-1822, 23 September 2010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紅肉與食道癌

今年10月26日一篇關於紅肉(包括豬、牛、羊肉)與人類癌症相關性的研究報告結果刊登在美國腸胃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研究發現,紅肉與人類食道癌與胃癌有關。

這個研究中納入將近50萬名美國高齡受試者,平均年齡介於50~71歲,持續追蹤調查十年的時間,觀察食用紅肉、紅肉相關產品與四種癌症亞型之相關性。四種癌症類型分別為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食道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s)、胃賁門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s)、及胃非賁門腺癌(gastric non-cardia adenocarcinomas)。

Cross博士指出,過去類似的研究並沒有區分食道癌的亞型(subtype),因為不同亞型所代表的危險意義是不同的。研究10年期間,觀察到共有215例罹患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630例食道腺癌、454例胃賁門腺癌及501例胃非賁門腺癌。而攝食紅肉數量最多者(排名前20%),比起攝食紅肉最少的20%受試者,罹患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的機率要高出79%。而攝入紅肉與食道腺癌、胃非賁門腺癌都沒有顯著相關。

然而,與胃賁門腺癌有關的,其實是使用火烤方式料理紅肉所產生的--- 雜環胺化合物(Heterocyclic amines, HCAs),使用會產生HCAs方式食用最多紅肉者(排名前20%),與排名最後20%的人,得胃賁門腺癌的機率高了44%。而HCAs在動物實驗,也已經被證實會引起癌症。

所以,在此呼籲大家每週紅肉攝取量不要超過500克,烤肉更是能免則免,且儘量飲食均衡,可替換攝取雞、魚、海鮮等,若能吃吃素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喔。

資料來源:Amanda J Cross et al.,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ncer in a Large Prospec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26 October 2010) doi:10.1038/ajg.2010.415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小心,別讓鹽分「太超過」!

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壓力下,常常沒有時間親自下廚料理三餐,為了方便只好以外食解決。然而,像是罐頭加工食品、超商速食、路邊小吃或一般便當店,一整天下來,很容易導致鹽分攝取過量,而長期累積容易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今年(2010)十一月份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有一篇澳洲的研究報告指出,澳洲男性100人中有94人攝取鹽分超量,女性則是64人。根據昆士蘭大學Cobiac教授主持的研究,如果要求食品公司對產品的鹽分含量自行控制,對民眾心血管的危害風險可以降低約1%;但是,如果交由政府全面規範管制,可以將發病率降低18%。如果光是依靠我們自己控制呢?只能降低約0.5%的風險,比要求廠商還要更難做到。因此,Cobiac教授認為,雖然讓政府介入管制必然會使用到社會成本,但這將能換取民眾長遠的健康財富。

同樣在今年十一月,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分析過去近五十年來的統計資料發現,美國人鹽分攝取量一直處在高於標準的狀態,並沒有因為年年上榜十大死因的心血管疾病而退卻。在前一篇Cobiac教授的研究中也提到,每10個美國人中,就有9個人鹽分攝取是超量的。

而依據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然而實際上,一般民眾每日鈉總攝取量為3568~4580毫克,達國人鈉攝取上限的1.5~1.9倍。

鹽裡面的「鈉」雖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過量會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提高。因此,這裡提供幾個降低鹽分攝取的方法!

1. 以「低鈉鹽」取代平常用的食鹽,不過千萬別因為它叫作「低鈉」,就大量的使用,否則,一樣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增加自己下廚的頻率:就像本文一開始說的,台灣人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會造成我們鹽分攝取超量的,通常不是飲食的種類,而是因為外食的關係。

3. 嘗試其他天然調味劑:習慣重口味的朋友,可以試著以蔥、薑、蒜,或是番紅花、蘿勒葉、咖哩等異國香料,還有天然的如蕃茄、澄汁、檸檬、中藥材等,讓餐點風味不減,又能減鹽。

4. 補充含鉀的食物:像是香蕉、馬鈴薯、甜瓜、深綠色蔬菜,這些含鉀量高的天然食品有助於維持正常健康的血壓。

最後,提供一個簡單換算「鹽」和「鈉」的公式:

鈉量 × 2.5 = 鹽量

舉例:點心麵包裝上標示含有4公克的鈉,根據公式,就等於含有10公克的鹽。也就是說,如果我把整包點心麵嗑完,鹽就超量啦!



資料來源:
Linda J Cobiac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dietary salt intake, BMJ Heart. 2010 Dec;96(23):1920-5.(doi:10.1136/hrt.2010.199240)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欲降兒童肥胖率,兒童餐禁送玩具

由於飲食西化,速食店街頭林立,很多小朋友看到速食店促銷兒童餐的玩具廣告就會吵著要吃,其實真正吸引他們的是新玩具,但也常因此吃下許多高熱量的食物;有鑑於此,舊金山擬修法,只要速食店的兒童餐熱量超過600大卡,含鈉量高於640毫克或脂肪熱量超過35%,都不得附贈玩具。

根據WHO所屬之國際肥胖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 調查59國小朋友的肥胖程度,新加坡排名第32、日本排名40、中國大陸第43,而台灣竟高居第16名,台灣現在每四個兒童就有一個小胖子,且10年間成長4.5倍,顯見我國兒童肥胖問題之嚴重。

然而速食的高熱量常是導致兒童過重之主因,過重兒童成年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兒童的10倍,肥胖兒童則高出近19倍;肥胖不僅與各種慢性疾病有關,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中風、膽結石及痛風等,甚至與若干癌症的發生相關,包含直腸癌、膽囊癌、乳癌及子宮癌等。分析歷年來台灣十大死因,其中五項皆和肥胖有關(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為了避免讓這些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從小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習慣,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適量黑巧克力有益心臟健康

根據澳洲一篇刊登在《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巧克力有助於降低七十歲以上高齡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事實上巧克力中的可可(cocoa)富含一種酚類化合物—類黃酮素(flavonoids),被認為具有抗氧化(antioxidants)、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decrease atherosclerosis)、降血壓和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因此研究是藉以了解每日攝取超過2.25克可可(平均每天約4.2克),是否可降低動脈硬化性血管疾病之死亡率。


該研究追蹤調查共1216位高齡婦女攝食巧克力的狀況近10年,結果發現每周至少吃一次黑巧克力的女性,發生心臟問題而住院接受治療的比率,較少吃巧克力的女性減少35%,另外因心臟衰竭而致死的比例也降低60%。且於此研究10年內,因心血管疾病送醫或死亡之比例為9成,但平均每周會吃巧克力的婦女,發生嚴重心臟衰竭而入院的比例則僅有18%。


此次研究是使用35%的黑巧克力,而早在5年前(2005)就有研究,指出含有74%可可的黑巧克力可明顯使血液流動順暢,降低心臟疾病風險,但在這裡筆者還是要提醒大家,少量黑巧克力有益心臟,一旦過量,則會攝取過多熱量及脂肪,效果可是會大打折扣,適得其反。另外,除了巧克力有抗氧化功能外,尚有紅酒、綠茶及莓類水果等,而豆類食品亦富含類黃酮素,這些都是巧克力以外不錯的選擇喔。



資料來源:Joshua R. Lewis et al., Habitual Chocolate Intake and 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Older Women,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0(20):1857-1858.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0.396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地中海飲食讓你中年不發福

愛吃美食又怕胖的人有福了!因為根據西班牙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可以讓你躲過中年發福的危機喔!

這項由西班牙那瓦拉大學(University of Navarra)發表的研究,共有10,376名平均年齡38歲,皆是大學畢業的男女性受試者,進行長達六年的飲食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平均每人一年約增重半磅(0.24公斤);其中比較沒有遵照地中海飲食的人增加的體重最多;反之,越嚴格遵守此飲食習慣的人,體重增加得最少。實際上,那些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之受試者,於研究終止後,將來最不可能會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就佔了一成,且在研究頭4年中,因為體重增加所帶來的風險也最低。

所謂的地中海飲食其實就是「少肉多蔬果」,主張多攝取蔬菜、水果、五穀雜糧,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調拌沙拉,以及適量的魚、葡萄酒。餐點內容包括各式各樣富含抗氧化物質及多酚的蔬果,而烹調時的橄欖油和用餐時搭配的紅酒,也都富含多酚。多酚與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等一樣,具抗氧化功效;而堅果類(如核桃、杏仁),是不錯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來源,而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鎂、銅、錳、硒和維生素A、C、E,可助細胞對抗自由基,維生素 B 群,還可幫助體內各種營養素的代謝。

這些元素不但符合目前高纖、高鈣、抗氧化的健康風潮,更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甚至還有防癌、抗老化功效。堅持採用地中海飲食方式,不只可預防疾病,還可以讓你健康又不用擔心發胖,真是好處多多喔~~

資料來源:

Juan-José Beunza et al., Adherence to the Mediterranean diet, long-term weight change, and incident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 (SUN) cohor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October 20, 2010. doi:10.3945/ajcn.2010.29764











statin類藥物,可能降低大腸癌風險

Statin是用來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藥物,其作用原理為,阻斷一種被稱為「HMG-CoA reductase」的酵素,藉以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增加肝臟吸收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s),進而降低血液中之LDL。此外,statin被發現亦能修補受損的血管內皮、穩定血管粥狀硬化處斑塊(plaque)以預防心肌梗塞、減少發炎反應等。


由於statin類藥物的多效用特性,使它成為熱門的研究藥物,光是今年(2010)就有多項研究結果出爐,如七月份有研究顯示服用statin可降低前列腺根除術病患的前列腺癌復發風險(Mulcahy, 2010);九月份有研究顯示statin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之發生風險(Chodick et al., 2010);而十月份,在美國腸胃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舉辦的年度會議中,由密西根大學Jewel Samadder教授發表在《腸胃疾病學》(Gastroenterology)期刊之研究報告,發現服用statin類藥物,可能使罹患大腸癌風險下降多達12%。

研究人員使用統合分析法,統合22項研究結果,參與研究者逾250萬人。長期服用statin類藥物與降低多種癌症風險有關,包括乳癌、攝護腺癌、肺癌、胰臟癌與肝癌等。

其實早在前年(2008)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之Wildon Farwell醫師,刊登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之報告,研究共62800位退伍軍人,其中37000位服用statin藥物降低LDL(low density lipoprotein, 低密度脂蛋白),追蹤5年後,結果顯示,服用statin藥物者有9%被診斷有癌症,未服用statin者則有13%。整合更早之前的研究顯示,statin可抑制癌細胞生長。

目前,國內屬於Statin類的藥物有: rosuvastatin、fluvastatin、atrovastatin 、simvastatin、lovastatin及pravastatin。

但statin類藥物仍有副作用,今年五月英國諾丁罕大學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statin的服用者,的確有較高的機率可能產生急性腎衰竭、肝功能異常、白內障、橫紋肌溶解等副作用。

近年來紅麴菌被證實含有膽固醇合成抑制劑---紅麴菌素K(Monacolin K)。可降低導致動脈硬化的LDL。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於1999年2月發表一篇報告,經過試驗,受試者每天食用2.4克紅麴粉,8週後LDL顯著降低。一般血中膽固醇在250mg/dl以上者,醫生會開立降膽固醇藥物;若在250 mg/dl以下,可能可藉由服用紅麴以避免膽固醇上升。

最後, statin類藥物不可與紅麴相關製品同時使用,食用紅麴相關製品時,亦不能過量。紅麴之所以能降血脂,是因為由其中提煉的成分,與statin的化學結構相類似,如果同時或過量服用,就容易引發與statin相同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

N. Jewel Samadder et al., Statins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22 Observational Studies. Gastroenterology Volume 138, Issue 5, Supplement 1 , Pages S-477, 2010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近二成四市售豆製品檢出過量防腐劑

日前台北市衛生局針對市售的豆素製品像是豆干、豆腐等進行抽檢,結果發現近二成四有添加過量防腐劑苯甲酸和漂白劑過氧化氫。一般食品用防腐劑分為無機和有機防腐劑兩大類,目前較廣泛使用的是毒性低的有機防腐劑,苯甲酸(Benzoic Acid )就屬於有機防腐劑之一種,是衛生署公布的合法防腐劑,為防止黴菌或酵母菌之滋生,常運用於食品加工業。

苯甲酸因水中溶解度低,故大多使用苯甲酸鈉、鉀兩種鹽類。依據WHO規定,使用苯甲酸鈉之限量為1.0g/kg(0.1%)。符合標準者,對人體無害。但食入過量會引起腹瀉、腹痛、心跳過快等症狀,還會對肝腎功能造成影響,有些人甚至有皮膚過敏反應。

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俗稱雙氧水,是一種強效氧化劑,而在食品工業上,經常用於食品漂白、微生物控制及無菌包裝上,食品用3%過氧化氫殘留,食入後可能發生急性腸胃炎症狀,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且人體長期接觸過氧化氫,對細胞染色體仍會造成傷害。

所以在這裡,提供幾個避免吃進過量防腐劑和漂白劑的方法:買回來的豆製品打開包裝,倒出所含的水分清洗後,再浸泡於清水中置少40分鐘,並反覆換水數次;烹煮前先以汆燙法(記得過程中要把鍋蓋打開喔)除去可能殘留之漂白劑及其他有害物質並消除豆腥味還有記得選購食材前不要挑選看起來過白的食品,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降低攝入漂白劑和防腐劑的機率囉! 







良好的人際關係,讓你越活越年輕

在開始討論之前,先來測驗看看你的心理年齡是幾歲?!


筆者測出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近17歲(哇,這麼老啊~~),姑且不論此測驗的準確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現代人因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壓力下,都會加速心理和生理的老化。有研究報告指出,長期壓力會導致細胞內的基因染色體尾端(telomere)加速縮短,當縮短到一定程度,細胞無法再繼續分裂,老舊細胞沒有新細胞替代,就會造成人體老化。

表現於外表就會呈現如腰背易疲勞酸痛、腿部沉重無力、皮膚產生皺紋、視力和聽力減退、新陳代謝速率變慢及思考、注意力、記憶力衰退等。除此之外,人際關係的良好與否,對我們的身體跟心理,也都有很大的影響。

在1979年美國發表一份長達九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平時與社會及人群疏離的人,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更有另一份研究指出心臟病發作後之男性倖存者,社會孤立者的死亡率居然是一般人的兩倍!這個可怕的結論,告訴我們,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有歸屬感,也需要和社會有所聯繫,例如我們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角色,像是丈夫、妻子、父母、朋友等都是一種被需要的證據,而在醫學上也發現健康的心理是可以強化人的免疫系統,有助於對抗疾病喔。


當我們有煩惱時可以有旁人來替你分憂解勞,一起解決問題;相反的,也可以一起分享喜悅或快樂的事情,所以擁有良好人際關係可以讓我們更有活力且有助於減輕我們的壓力,也讓我們越活越年輕!

資料來源:

LISA F. BERKMAN et al., SOCIAL NETWORKS, HOST RESISTANCE, AND MORTALITY: A NI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ALAMEDA COUNTY RESIDENTS. AMERICAN JOUBNAL OF EPIDEMIOLOGY. Vol. 109, No. 2, p.186~204, 1979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筆電擺大腿 恐損精子品質 妨礙生育

習慣將筆電放在腿上打電腦的男性,可要注意囉!根據紐約州立大學泌尿專科醫師Yelim Sheynkin,發表在「受孕與不孕」(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的研究發現,男性將筆記型電腦放在大腿上使用,可能讓陰囊溫度(scrotal temperature)上升,妨礙精子製造,有礙生育能力。

此研究共有29名年輕男性受試者,將筆記型電腦放在腿上使用,研究人員並以體溫計測量他們陰囊的溫度。實驗共分3組,第一組是將筆電直接置於腿上;第二組受試者於筆電下與大腿間放置筆電保護墊;第三組受試者則是除了筆電保護墊外,還要將兩腿打開成70度角(醬散熱比較快)。

結果顯示,第一組受試者使用筆電11分鐘陰囊溫度即升高1°C,第二組受試者約14分鐘,第三組受試者則約28分鐘陰囊溫度會升高1°C。所以即使有放筆電保護墊在腿上隔熱,男性陰囊溫度仍迅速過熱;只要持續使用10~15分鐘以上,陰囊溫度就會超過安全範圍,而造成傷害。若將雙腿併攏使用筆電一小時,陰囊溫度會上升達2.5度。

儘管至今沒有研究探討筆電會否確實會破壞男性生殖力,但曾有研究顯示,陰囊溫度只要升高攝氏一度,就足以傷害精蟲品質。男性的睪丸位於體外,就是為了保持低於體溫的溫度,這對製造精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結論就是,育齡男性,儘可能將筆電放在桌上使用,如果不得不放在大腿上用,也儘量縮短使用時間喔!

資料來源:Yefim Sheynkin et al., Protection from scrotal hyperthermia in laptop computer users.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published online 08 November 2010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酒類危害更甚於毒品

一項由英國毒品獨立科學委員會2010年11月1日,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 Lancet之研究報告指出,利用「多準則決策分析」(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的研究方法,將各類毒品依其危害程度評分,結果發現「酒類飲料」對個人身體、人際關係與整體社會的傷害程度,是古柯鹼與菸草的三倍。

研究人員應用多準則決策分析法,將毒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分成兩大類共16個指標,其中有9項屬於「危害使用者本身」,例如因毒品造成的死傷、產生藥物依賴、與藥物相關之心理精神層面障礙、及與他人失去情感關係等;另外7項屬於「危害他人類」,例如各種犯罪、經濟成本耗損、以及對社區、環境及家庭產生的危害等。並將各項指標危害程度,給予評分由0到100,分數越高表示危害程度越大。

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以最高72分居首位,接下來依序為海洛因(Heroin ; 55分)、快克古柯鹼(Crack cocaine ; 54分)、甲基安非他命(Metamfetamine ; 33分)、古柯鹼(Cocain ; 27分)。其中,酒精有超果50%的分數,來自「危害他人類」的指標,其中又以「傷害他人」、「造成家庭衝突」、以及「經濟成本耗損」為前三高分的危害指標。

酒精不僅對他人造成極大危害,也與超過60種疾病有關。根據WHO估計,平均一年有250萬人死於酒精相關之疾病與事故,包括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交通事故、自殺及癌症等。在台灣每年因酒駕死亡的人數就超過500人次,而因為喝酒導致的社會事件亦層出不窮。因此,在期望政府重新評估酒精類飲料如何管制的同時,還是希望大家能多為身邊的人想一想,不要因為一時的貪杯,造成一輩子難以挽回的遺憾。


資料來源:Nutt D.J. et al., Drug harms in the UK: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Lancet November 1, 2010 ,DOI:10.1016/S0140-6736(10)61462-6

Worstpill.org 網站不建議使用(Do Not Use)之藥物

worstpills.org網站所發行每月一期的電子報,是隸屬美國Public Citizen之健康研究組織,為一極具規模、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組織,主要是提倡政府對醫療照護衛生資訊之公開、詳實、安全性等,還涵蓋能源、消費者保護等議題,此網站主要作者為Sidney M. Wolfe 醫師,其列出許多不建議使用(Do Not Use)級藥物,並說明原因及理由,早在之前就被列為Do Not Use級藥物的Vioxx亦果真被FDA宣佈下市,糖尿病用藥Avandia亦遭歐盟下市,此資訊極為實用,可提供大家參考 

Worstpill.org網站不建議使用藥物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五種讓你紓壓的飲料

現代人必須承受許多壓力,當人體存在壓力時,會刺激腎上腺皮質刺激荷爾蒙(ACTH),讓腎上腺分泌較多的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cortisol)及腎上腺素(adrenaline)。而壓力荷爾蒙則會增強骨骼肌肉系統、心肺系統、及神經系統等功能,使我們反應速度更快、專注力增加、肌肉力量亦增強,如此有助於應付我們所面對的壓力。

但壓力如果持續長期存在,則會出現胃酸分泌失調、胃排空減慢、大腸蠕動加快等腸胃不適症狀,也會使免疫系統功能失常,更會讓人出現焦慮、失眠、食慾減退,甚至出現恐慌及憂鬱等情緒反應,對健康危害甚鉅。

所以在此,提供幾種有緩解情緒壓力的飲品,朋友們可以參考看看喔。

1.熱可可:含有多種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可可多酚、類黃酮,也可使大腦感到放鬆與舒適的感覺!

2. 綠茶:除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茶多酚外,還含有一種茶胺酸(theanine),根據日本研究報告顯示,茶胺酸可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dopamine),有鎮靜作用,具有使全身放鬆、舒緩情緒之效。

3. 牛奶:牛奶中豐富的鈣離子,能緩解肌肉經攣,降低焦慮、易怒之情緒;其中的色胺酸(tryptophan),是大腦製造血清素(serotonin)之原料,有助緩和壓力造成的情緒不佳及失眠。

4. 放下咖啡,來杯紅茶吧:根據英國一篇研究報告顯示,每天喝四次紅茶,連續6周,可有效降低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血中濃度。

5. 喝杯冷開水,然後到外面走走:水會加速血液流動的速度,進而促使腦內啡(endorphins)分泌增加,藉以達到減壓的效果!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吸菸使晚年罹患失智症機率大增

根據美國加州奧克蘭Kaiser Permanente醫學中心,發表於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青壯年時養成的菸癮,使晚年發生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及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antia)的風險增加100%以上。

這個研究共追蹤21,123個年齡介於50~60歲案例,研究期間自西元1978年至1985年間,而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及血管性失智症是在1994年至2008年間。其中有5367人(25.4%)確診為失智症,包括1136個阿茲海默症患者,及416位血管性失智症案例。

造成失智症(Dementia)最主要的疾病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阿茲海默症屬於退化性疾病,患者的記憶力會逐漸缺損,此種缺損並會擴及判斷能力、抽象思考、語言能力、認知及執行功能障礙、及視覺空間功能障礙等。而血管性失智症是在一次或多次中風後,可能出現或輕或重的肢體無力,由於腦部某些細胞功能喪失,造成智力退化情形。無論患者屬於何種失智症,都需要家人或照顧者長期、甚至全天候照護。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統計,每年全球約有5百萬人死於吸菸相關的心臟疾病、中風和癌症,且每年約有43萬人,死於二手菸。而今年全球約付出6千億美金於失智症患者的照護,比全球人民總生產毛額(GDP)的1%還多。

Whitmer博士指出,一天抽兩包菸(即重度吸菸者)以上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的機率同時大幅提昇。比起不吸菸的族群而言,一天抽兩包菸以上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增加114%,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增加157%,而罹患血管性失智症之機率則增加172%。

此研究顯示大腦其實是容易受影響而脆弱的,長時間大量吸菸,不只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並提高致癌風險,對腦部神經細胞而言,更是一種破壞性的累積。累積的破壞往往於晚年發作,吸菸造成的危害實在很難預料,一旦罹病,不但自己痛苦,也傷害身邊最親愛的人。因此,希望大家能即刻戒菸,並將這樣的訊息傳播給仍在吸菸的親朋好友,以避免害人害己。


資料來源:
Rachel A. Whitmer et al., Heavy Smoking in Midlife and Long-term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 Arch Intern Med. October 25, 2010.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0.393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牙科手術前,先和牙醫師談談「心」事

近年來,口腔保健及牙齒美容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每半年一次就應該去洗牙,讓牙醫師檢查牙齒的狀況。不過,如果知道自己或親人有心血管相關疾病或中風病史,在坐上牙科診療椅前,別忘了先告訴牙醫師,目前的病情及持續使用的藥物名稱等,儘可能降低此次牙科手術引起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的風險。

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Caroline Minassian博士等研究人員,10月18日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接受拔牙等侵入性牙科手術治療後一個月,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但此風險是暫時性的,在6個月之後會回到正常程度。

研究人員評估Medicaid共32,060名發生過心臟病或中風之受試者資料,回溯檢視其是否曾接受任何侵入性牙科手術。而於牙科手術後,共有650例發生中風個案、有525人曾經心臟病發作;研究者亦將其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與中風的風險,如糖尿病和高血壓,也納入考量因素。

此研究之關連性尚需其他後續研究之支持,因為其中某些人必須每天服用阿斯匹靈,以降低他們心臟病和中風風險,若停止服用阿斯匹靈很有可能會誘發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而有些牙科醫師會在牙科手術前,要求病患停止服用阿斯匹靈以免增加出血的危險,故於牙科手術前,請先諮詢醫師。所以提醒打算做牙科手術的朋友們,記得先和牙醫師談談自己的「心」事,讓手術時心情更放鬆,有助於血壓控制,也讓風險能夠降到最低。

資料來源:Caroline Minassian et al., Invasive Dental Treatment and Risk for Vascular Event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vol. 153 no. 8, 499-506(October 19, 2010)

預防糖尿病,就從每天運動開始

全球糖尿病盛行率迅速攀升,目前全球約有兩億八千多萬例糖尿病病患,預估至西元203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將增加到四億三千多萬人,罹病人口將佔全球成人人口的7.8%。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2010年10月份疫情週報報導,糖尿病是造成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非外傷性下肢截肢(nontraumatic lower-extremity amputations)、及成人後天失明的主要原因,且心臟病與中風也是常見的併發症。

美國CDC也預測,若民眾不改惡習,到2050年時,美國成年人口中,幾乎每3個人之中將有1個是糖尿病患者。而所謂迅速攀升的,是屬於第2型糖尿病,目前糖尿病仍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此為評量國民健康的重要指標,實不容忽視。

報導中也指出,即使得了糖尿病,只要透過適當的支持系統,就能有效的控制病情,並將併發症的風險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對於尚未患病,但屬於第2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而言,透過減重與規律運動,則能延緩甚至阻止糖尿病的發生。

該研究針對1079名年齡介於25到84歲間的第2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進行試驗(平均BMI = 33.9)。研究發現,「體重的減輕」是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最有力的方式。體重每下降1公斤,能使糖尿病風險降低約兩成。而減少脂肪類飲食之攝取及增加體能活動則是使減重能成功,並且維持的重要因素。其中,體能活動可以每週150分鐘為最低標準,即使每天20至30分鐘左右,簡單的快步走也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喔。

資料來源: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cidence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ttributed to Diabetes Among Persons With Diagnosed Diabetes — United States and Puerto Rico, 1996–2007, MMWR Vol.59 No.42, 1362-1390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