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於去年(2010)所發表的報告顯示,憂鬱症在美國盛行率約9%,但在家庭照顧者群體中,每四個照顧者就有1人可能有憂鬱症狀。疾管局透過一個加州的照顧者網站進行線上調查,共計有400個參與人次。
除了發現有高比例的憂鬱傾向外,還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照顧者,每週花費超過30小時在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一般上班族,一週工時約為40小時);另外,有77%的照顧者,擔憂將會對自己負擔家庭生計的角色產生衝擊。而大部分照顧者的照顧對象為年邁體弱的父母,其他照顧者的照顧對象還有如配偶、親人、或親近的友人等。
在台灣,需要被長期照顧的老年人口約有21萬人,而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人數約92萬人,居住於家中需要他人照顧的人口則約有40萬人。根據研究,我國的長期照顧人口逐年增加,平均每位照顧者投入照顧的時間為6.54年,更有四分之一的照顧者已投入照顧超過十年的時間。在這將近80萬人次的照顧族群中,70~80%皆為女性。
以前在「迫切的失智症照護政策」中提過的問題,其實也是長期照顧問題中的一環。以17萬的失智症人口而言,有30~83%的照顧者產生憂鬱傾向。而根據研究,我國的家庭照顧者中,20%罹患憂鬱症,而65%有憂鬱傾向,與美國疾管局去年的研究結果相去不遠。
因此,在長期照顧政策中,除了針對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改善,亦不能忽視照顧者這一塊。對於照顧者而言,政府主管單位應積極進行實證研究,調查造成國內長期照顧者精神壓力大的首要因素;接下來,才能針對這些因素,分別擬訂何適的改善措施,例如放寬外籍看護者的工作限制以增加人力、鼓勵國內專業照顧人力投入市場、促進照顧者支持團體成立與給予必要之協助、定期訪視與研究照顧家庭之環境與生活狀況等。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地址:10442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56巷1弄57號3樓
電話:(02)2511-1751, 關懷專線:0800-580-097
並提供有「家庭照顧者心理支持中心」,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
參考資料:
REUTERS, Depression reported by 25 percent of caregivers, 26 Apr. 2011.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用雙腳愛台灣-「第四屆台北國際市民健行大會」
![]() |
(圖片來源:http://www.mountaineering.org.tw/mountaineering-c/modules/eguide/event.php?eid=64) |
活動說明:
配合中華民國山岳協會舉辦「萬人健行十八善行」,併執行犯罪預防宣導活動。藉由本次活動鼓勵國人健行,體驗木柵茶園之美,用心愛護台灣這片土地,讓國人從另一種視野發現台灣的美好,日正食品為每位參與者捐出18元,邀請民眾一同健行做公益,本次活動並由本隊辦理各項犯罪預防宣導工作,宣揚預防理念,呼籲市民重視安全,防患犯罪於未然,避免民眾遭受危害,加強宣導防詐騙、治安風水師與住宅防竊、婦幼安全、青少年保護、反毒品及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計畫、機(單)車免費烙碼等項目,使參與民眾能對犯罪預防有更深認知,展現專業警察優質形象,並灌輸民眾各種犯罪預防常識,提升自我防衛能力。
活動內容:
木柵茶園健行活動
由動物園大門口前廣場集合出發,健行環繞木柵茶園,參與民眾除了可以健行體驗木柵茶園之美外,日正食品為每位參與者捐出18元給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新北市家庭扶助中心,全程步行完成者將獲得日正食品贈送之小獎品,邀請民眾一同健行做公益。
預防犯罪宣導攤位
現場設立犯罪預防宣導、防竊健檢、反詐騙宣導及各項政令宣導攤位,發放各式宣導文宣,鼓勵民眾踴躍參與,並舉辦有獎徵答節目針對防竊(扒)、防搶、防詐騙等預防作為加強宣導,加深民眾對於預防犯罪及防詐騙之觀念,以達到全民共同預防之理念目標。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日正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地點:
臺北市立動物園(臺北市文山區新光路2段30號)
活動時間:
(一) 4月30日(六)早上八點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門前廣場
(二) 5月1日(日)早上八點陽明山公車站後方湖山路公園
報名方式:
可現場報名,或至中華民國山岳協會網站報名(每日限五千人)
詳情請見活動網址:中華民國山岳協會- http://www.mountaineering.org.tw/mountaineering-c/modules/eguide/event.php?eid=64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適當的社交活動可延緩大腦老化
(圖片連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Family_g212-Happy_Family_Running_Towards_Camera_p33332.html)
如果家裡有長輩的話,可以多鼓勵他們到戶外走走、多結交朋友,因為根據一篇在今年四月刊載在美國《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老人如果常與朋友來往、做戶外運動甚至是上教會,都有助於大腦延緩老化喔!
該研究由美國洛許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所進行,針對1,138位平均年齡近80歲、在研究初期皆未有癡呆等症狀的老人,進行12年的追蹤,詳細的記錄他們生活以及社交活動。研究結果發現,平時就擁有社交活動的人,例如上教會、當志工或與朋友一同用餐、運動等,會降低出現阿茲海默症或癡呆症狀的機率,比起生活圈較封閉、生活孤獨者,出現的機率只有25%。其實在更早之前,瑞典的卡羅林斯卡醫學中心(Karolinska Institute)就有做過類似的研究,內容指出,年紀增長雖是造成出現老年癡呆的因素之一,不過,老人家若是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與他人互動,的確可以延緩腦神經退化情形的發生。
所以囉,如果您因工作無法時常陪伴長輩,更要多鼓勵他們接觸外界,像是多參與社區舉辦的各式活動,或是擔任志工,與朋友們一起運動、用餐、旅遊,甚至是上教會禮拜等等,都可以讓腦神經系統保持運作,降低罹患癡呆或是阿茲海默症。只是不光是老人家,我們也要時常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東西,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讓自己的大腦和心智保持年輕與活力!
參考資料:Bryan D. James et al., Late-Life Soci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 Age,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Apr. 2011(DOI: 10.1017/S1355617711000531)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抗生素濫用的危險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Pills_and_Drugs_g279-Random_Tablet_p34791.html) |
今年(2011)初曾經掀起一股對於「超級細菌」的恐慌,還無法確認這超級細菌是從哪裡來的時候,一月份下旬,一名於2010年曾經前往大陸進行腎臟移植的56歲男子,因為腹部積水、疼痛等嚴重症狀送往台大醫院後,確診為超級細菌中的一種 – NDM-1腸道菌感染症【新聞內容】。所謂NDM-1腸道菌(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指的是帶有多種抗藥性基因的腸道菌,主要出現在肺炎克雷白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及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就在今年四月份下旬,長庚醫院發表了一篇關於「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研究,這也是超級細菌中十分著名的一種。根據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陳志榮醫師的研究,調查2005至2008年間,六千位5歲以下的兒童發現,平均每100位小朋友中,就有8位在鼻腔帶有MRSA的超級細菌,且有反覆感染的狀況;其中又以北部的兒童最高,每100人中將近有10人帶菌。與NDM-1不同的是,MRSA的致病性更強,甚至可能造成死亡【新聞內容】。
不只是在我國,在所有使用西方醫療系統的國家,濫用抗生素與超級細菌已經逐漸成為國際公共衛生的問題。今年四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主席Margaret Chan醫師也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了「今天不行動,明天無藥醫」(no action today, no cure tomorrow)的聲明。以受影響最大的肺結核(tuberculosis)來說,光是2010年,在WHO六十個會員國中,就新增了44萬個多重抗藥性的肺結核案例。其他,還有如瘧疾、淋病等傳染力極強的疾病,最後一線的抗生素已經逐漸失去療效。
抗生素濫用,以及超級細菌的產生,這樣的問題不只會出現在一個國家裡,隨著人們往返於世界各國之間,超級細菌將成為流通於國際的問題。也因此,政府主管機關除了應對內制定相關政策,設法降低抗生素濫用的情形,同時,對於來自傳染病盛行區域、或是已經有症狀產生的旅客,應加強邊境檢疫措施。
不只是政府主管機關應該努力,關於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每個使用醫療資源的我們,也都可以透過自己的一份努力,達到降低抗生素濫用的結果。
一、首先,養成並改善個人衛生習慣是最重要的,這可以避免經常性地感染。改善個人衛生習慣從「衛生意識」開始,「雙手」是細菌最密集的部位,而「口腔」與其他身體對外的開口(五官與泌尿生殖道),則是最容易感染細菌的通道。因此,當要使用雙手碰觸任何身體可能感染的部位、或是碰觸自己家中的小朋友時,記得先想想手上數以萬計的細菌、盡可能先洗淨雙手;如此一來,可以避免很多不避要的感染機會。
二、接下來,若是真的患了感冒、腸炎等細菌感染症,切忌迷信那種看一次就會好的「名醫」。醫師開藥應該是幫助我們身體成功抵抗病菌,並且產生抗體,這通常須要個幾天的時間。反觀,一次就會好的,通常就是給予最重的、也就是最後一線的抗生素藥品,當細菌沒有被殺死而產生抗藥性時,將產生無藥可醫的嚴重後果。
參考資料:
Margaret Cha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no action today, no cure tomorrow, 7 Apr. 2011.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1/TBday_20110322/en/)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長壽的祕密,美研究家帶你一探究竟!
一般我們大眾對長壽的認知不外乎就是要保持心情愉快、不給自己太大壓力、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或愛情等,這些方法並不是說不正確,只是現在你可以再多些新的養生觀念囉!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心理學教授Howard Friedman及其同事,同時也是拉西瑞亞大學(La Sierra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Leslie R. Martin最近出版了「他們為什麼活到99」(The Longevity Project)一書。裡面所依據的一份長壽研究,是從1921年起、針對1,582名10歲兒童所展開一生的追蹤調查。這些被選中的兒童大多表現不錯,也對他們的經歷、健康、各種活動、信仰、態度、家庭背景等蒐集詳細資料;在後八十年,由其他的學者繼續接手,並更深入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研究。
歸結這份龐大數據資料後,Friedman和Martin得出下列「長壽」的生活方法:
˙婚姻對女人的壽命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對男性反而比較有益);不過不管離不離婚都不會影響男女的壽命。
˙認真工作也認真生活的人,比只知道輕鬆享樂的活得還久喔!
˙別急著把孩子提早送入幼稚園,五歲入學比六歲入學會減少壽命,還是多讓他與同齡的孩子玩耍吧!
˙擁有寵物對長壽也是沒有任何幫助。
˙退役軍人比較不容易活得久,不過這非關戰爭在記憶中所造成的創傷,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們比較容易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請慎選你的朋友,健康生活的朋友也會帶你走向健康的生活。
看完了這麼多「顛覆性」的長壽觀點,也許您不是全部都認同,不過這並不重要,其實我覺得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想傳達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認真生活」!因為只有認真生活的人才會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婚姻(感情)關係、家庭、工作、朋友,以至於自己的身體健康,當然也會給予自己適當的休閒娛樂做調劑,這樣認真對待自己生命的人,還能不長壽嗎?
參考資料:
(1)「他們為什麼活到99」(The Longevity Project)/Howard Friedman & Leslie R. Martin著/時報文化出版: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gj(SellItems)&id=BE0180
(2)英文原版這裡有:http://us.penguingroup.com/nf/Book/BookDisplay/0,,9781594630750,00.html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心理學教授Howard Friedman及其同事,同時也是拉西瑞亞大學(La Sierra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Leslie R. Martin最近出版了「他們為什麼活到99」(The Longevity Project)一書。裡面所依據的一份長壽研究,是從1921年起、針對1,582名10歲兒童所展開一生的追蹤調查。這些被選中的兒童大多表現不錯,也對他們的經歷、健康、各種活動、信仰、態度、家庭背景等蒐集詳細資料;在後八十年,由其他的學者繼續接手,並更深入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研究。
歸結這份龐大數據資料後,Friedman和Martin得出下列「長壽」的生活方法:
˙婚姻對女人的壽命來說一點幫助都沒有(對男性反而比較有益);不過不管離不離婚都不會影響男女的壽命。
˙認真工作也認真生活的人,比只知道輕鬆享樂的活得還久喔!
˙別急著把孩子提早送入幼稚園,五歲入學比六歲入學會減少壽命,還是多讓他與同齡的孩子玩耍吧!
˙擁有寵物對長壽也是沒有任何幫助。
˙退役軍人比較不容易活得久,不過這非關戰爭在記憶中所造成的創傷,更合理的解釋是他們比較容易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請慎選你的朋友,健康生活的朋友也會帶你走向健康的生活。
看完了這麼多「顛覆性」的長壽觀點,也許您不是全部都認同,不過這並不重要,其實我覺得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想傳達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認真生活」!因為只有認真生活的人才會認真的對待自己的婚姻(感情)關係、家庭、工作、朋友,以至於自己的身體健康,當然也會給予自己適當的休閒娛樂做調劑,這樣認真對待自己生命的人,還能不長壽嗎?
參考資料:
(1)「他們為什麼活到99」(The Longevity Project)/Howard Friedman & Leslie R. Martin著/時報文化出版: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gj(SellItems)&id=BE0180
(2)英文原版這裡有:http://us.penguingroup.com/nf/Book/BookDisplay/0,,9781594630750,00.html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天冷泡熱湯,提升心臟麻痺機率!
不少人喜歡在冷冷的天氣裡泡湯或是泡個熱水澡,常常一泡就是一個鐘頭以上;如果您的家人有心血管疾病又有此習慣的話,可要多注意了!根據美國《Resuscitation》期刊在今年四月刊載的一篇研究顯示:天冷久泡熱水澡可能導致心臟麻痺(heart arrest)!
該研究是由日本京都醫學大學護理科(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chool of Nursing)所做的研究,針對大阪地區在2005至2007年間發生過的10,723起心臟麻痺的案例,發現有22%的人在病發前是處於睡眠的狀態;9%是正在泡澡(bathing);3%是工作中;0.5%是運動;剩下的病例則是處於不特定或未知狀態下發生的。研究人員深入探究每個活動在每個小時內發生心臟麻痺的機率,發現泡澡最高,平均每一千萬人中就有54起心臟麻痺案例是發生在泡澡時,其次是運動,平均每一千萬人中有10例。
在台灣,也常耳聞說有人在冬天泡熱水澡猝死的報導,由於剛泡進熱水時,血壓會驟升,刺激高血壓病患(或因熬夜、疲勞、亢奮、運動以致血壓暫時高者)的心臟;而泡一陣子後,血管擴張,血壓會逐漸下降,血壓較低者必須小心因血壓過低引發休克。而冷熱交替得太快速,也會引發危險。像是天冷時泡完熱水後起來就可能會受寒,引發心血管劇烈收縮,造成心臟缺血,引發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也可能影響腦血管,引發腦中風。其實無論天冷或天熱時泡熱水澡都不宜超過三十分鐘,如果要泡的話,也建議先使用暖器把浴室或房間走道弄暖,以免溫差過大;另外,為了避免對心臟負擔的增加,可進行二分之一浴(平臍高的坐浴)或三分之二浴(達到胸口高度)。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或是老人家,平日最好多採淋浴,降低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
參考資料:Chika Nishiyama et al., Associ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prior activity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Resuscitation, ( doi:10.1016/j.resuscitation), 2011.03.035
該研究是由日本京都醫學大學護理科(Kyoto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chool of Nursing)所做的研究,針對大阪地區在2005至2007年間發生過的10,723起心臟麻痺的案例,發現有22%的人在病發前是處於睡眠的狀態;9%是正在泡澡(bathing);3%是工作中;0.5%是運動;剩下的病例則是處於不特定或未知狀態下發生的。研究人員深入探究每個活動在每個小時內發生心臟麻痺的機率,發現泡澡最高,平均每一千萬人中就有54起心臟麻痺案例是發生在泡澡時,其次是運動,平均每一千萬人中有10例。
在台灣,也常耳聞說有人在冬天泡熱水澡猝死的報導,由於剛泡進熱水時,血壓會驟升,刺激高血壓病患(或因熬夜、疲勞、亢奮、運動以致血壓暫時高者)的心臟;而泡一陣子後,血管擴張,血壓會逐漸下降,血壓較低者必須小心因血壓過低引發休克。而冷熱交替得太快速,也會引發危險。像是天冷時泡完熱水後起來就可能會受寒,引發心血管劇烈收縮,造成心臟缺血,引發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也可能影響腦血管,引發腦中風。其實無論天冷或天熱時泡熱水澡都不宜超過三十分鐘,如果要泡的話,也建議先使用暖器把浴室或房間走道弄暖,以免溫差過大;另外,為了避免對心臟負擔的增加,可進行二分之一浴(平臍高的坐浴)或三分之二浴(達到胸口高度)。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或是老人家,平日最好多採淋浴,降低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
參考資料:Chika Nishiyama et al., Associ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with prior activity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Resuscitation, ( doi:10.1016/j.resuscitation), 2011.03.035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4月愛地球活動:2011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等你來 !
![]() |
(圖片來源:http://www.ntm.gov.tw/tw/education/activity_d.aspx?d=1022&no=33) |
活動地點:臺灣博物館(捷運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
活動類型:節慶活動(小農聚落、綠色設計、地球電影院、素人音樂會、自然生活DIY、生態示範)
活動日期:2011/4/23(六) - 2011/4/24(日)
報名期限:2011/4/23 上午 08:00:00(六) - 2011/4/24 下午 05:00:00(日)
活動費用:無
參加人數:不限
報名方式: 現場報名:10:00~17:00
聯絡人:簡竹聆小姐 (02) 2382-2699 轉466
活動說明:
全球現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都市的能源管理、食物取得、土地維護,皆是維繫都市住民生活健康幸福的關鍵。但是,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愛地球的綠行動?今年,台北地球日將以「綠色市集」的形式,和大家分享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從「食品與食物」、「能源與生產」、「生態與土地」三個面向,提供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案。活動內容包括地球電影院、小農聚落、綠色設計、素人音樂會、自然生活DIY、生態示範等各式活動,讓你用看、用聽、用想、用吃、用玩,從每一個感官,完全綠起來。
活動網址:國立台灣博物館[教育活動]http://www.ntm.gov.tw/tw/education/activity_d.aspx?d=1022&no=33
深海魚油:鞏固心臟的天然良方
許多人或許沒有注意到,愛斯基摩人居住在冰天雪地的北極裡,,幾乎沒有機會吃到各種各樣的蔬果;相反地,他們多是以攝食高脂肪和高蛋白的動物性蛋白作為食物來源,但是奇怪的是,愛斯基摩人卻很少得到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你知道為什麼他們能得天獨厚嗎?答案就在於他們所食用的魚類大部份是深海魚類, 如鮭魚、鯖魚、鱈魚等之類的食物,都富含深海魚油,這種魚油中富含omega-3的脂肪酸,主要分為EPA和DHA兩大類,兩者都是長鍊的多元不飽合脂肪酸。科學家已經證實,這兩種成份除了是構成腦膜脂質的主要成份、對於孕婦與幼兒應多補充的健腦效果之外,也具有多種抗發炎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效, 其中更以心血管系統的心臟保健最為顯著。
就在2007年,美國著名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刊登了首篇證實攝取一定量的深海魚油有助於保護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該研究來自日本「EPA脂肪酸對日本高膽固醇症患者心血管發病的效應」(The Japan EPA Lipid Intervention Study)調查,針對18,645名有高膽固醇的受試者進行實驗:結果發現每週至少吃兩份魚類的人可大幅降低心臟病發的機率;每天固定攝取魚類的人則是減少19%發展心臟病的機率。
那麼一天到底要攝取多少的魚油才算最剛好呢?
在2009年,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盟(FASEB)便針對此做了一項研究;對象是12位年齡介於53至65歲的受測者,每天都讓他們吃200毫克到1600毫克的深海魚油,而在實驗結束後發現,吃最低劑量的200毫克就會得到最佳效果了!只是在這裡並不建議您買市售的魚油膠囊補充,還是直接吃新鮮的魚比較好,如此才能同時吃進其他不同的營養成分;不過,對海鮮食物過敏、痛風者還是應該注意。
參考資料:
(1)Dariush Mozaffarian et al., JELIS, fish oil, and cardiac events, Lancet, Vol. 369 No. 9567 pp 1062-1063, Mar 31, 2007
(2)「其實,你一直吃錯油」-山田豐文著,天下文化出版(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H106)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Fish_And_Seafood_g64-Fish_p12577.html) |
許多人或許沒有注意到,愛斯基摩人居住在冰天雪地的北極裡,,幾乎沒有機會吃到各種各樣的蔬果;相反地,他們多是以攝食高脂肪和高蛋白的動物性蛋白作為食物來源,但是奇怪的是,愛斯基摩人卻很少得到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你知道為什麼他們能得天獨厚嗎?答案就在於他們所食用的魚類大部份是深海魚類, 如鮭魚、鯖魚、鱈魚等之類的食物,都富含深海魚油,這種魚油中富含omega-3的脂肪酸,主要分為EPA和DHA兩大類,兩者都是長鍊的多元不飽合脂肪酸。科學家已經證實,這兩種成份除了是構成腦膜脂質的主要成份、對於孕婦與幼兒應多補充的健腦效果之外,也具有多種抗發炎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效, 其中更以心血管系統的心臟保健最為顯著。
就在2007年,美國著名醫學期刊《刺絡針》(Lancet)刊登了首篇證實攝取一定量的深海魚油有助於保護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該研究來自日本「EPA脂肪酸對日本高膽固醇症患者心血管發病的效應」(The Japan EPA Lipid Intervention Study)調查,針對18,645名有高膽固醇的受試者進行實驗:結果發現每週至少吃兩份魚類的人可大幅降低心臟病發的機率;每天固定攝取魚類的人則是減少19%發展心臟病的機率。
那麼一天到底要攝取多少的魚油才算最剛好呢?
在2009年,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盟(FASEB)便針對此做了一項研究;對象是12位年齡介於53至65歲的受測者,每天都讓他們吃200毫克到1600毫克的深海魚油,而在實驗結束後發現,吃最低劑量的200毫克就會得到最佳效果了!只是在這裡並不建議您買市售的魚油膠囊補充,還是直接吃新鮮的魚比較好,如此才能同時吃進其他不同的營養成分;不過,對海鮮食物過敏、痛風者還是應該注意。
參考資料:
(1)Dariush Mozaffarian et al., JELIS, fish oil, and cardiac events, Lancet, Vol. 369 No. 9567 pp 1062-1063, Mar 31, 2007
(2)「其實,你一直吃錯油」-山田豐文著,天下文化出版(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H106)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發現病人安全事件 – 通報工具影響很大
關於醫療領域中的公共安全問題中,有個十分重要的議題稱為「病人安全」(patient safety)。所謂病人安全,指的是在病人接受醫療行為的過程當中,為了避免或預防病人產生傷害或其他不良結果,所必須採取的措施。至於之前筆者討論較多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也是屬於病人安全問題中的一部分。
以我國而言,通常將病人安全問題分成「醫療錯誤」(medical error)與「醫療不良事件」(medical adverse event)兩大類。
狹義的醫療錯誤,指的是「執行錯誤」與「計畫錯誤」兩種,前者是有正確的醫療計畫,但在執行上未能遵照計畫執行;後者則是根本上做了一個不正確的醫療計畫。而廣義的醫療錯誤,包含了藥物錯誤、醫療過失(malpractice)、跡進錯失(差點錯誤,但被挽回了)等。而醫療不良事件,則是泛指其他發生於醫療過程中、或是住院期間的事件,導致病人非因本身疾病而受到傷害或產生死亡等情形;包括一般所謂的意外事件、警訊事件等。
病人安全問題是一種對於醫療成本的浪費,也會降低民眾對於醫療品質的信賴,甚至因此產生更多的病人,提高其他社會照護成本。然而,病人安全問題通常會因為不同醫療機構而不同、也會因不同的藥物種類而同、或是因不同的科別而有所不同;究竟要如何一一反省與改進,一般而言,必須仰賴病人安全事件的通報、整理、分析,透過醫療機構本身自行檢討事件發生原因與改善方式、以及主管機關從外部稽核與督促,才能逐步減少病人安全問題,提高民眾就醫的保障。
從以上敘述可以了解,「通報」對於病人安全問題而言,是改進的核心與首要步驟。畢竟,如果根本不知道有病人安全問題存在,如何加以改進呢?
在美國,最近由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David Classen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新的病人安全事件評估工具,與過去十年來所使用的評估工具做比較。研究發現,針對795名病人進行調查,使用舊的評估工具發現了35個病人安全事件,而新的評估工具則發現了354件,整整多出了10倍的案件量。這個研究提醒的是,病人安全事件如同社會治安事件一般,可能存在有大量的「黑數」尚未被發現;然而,與治安事件不同的是,或許,透過通報工具的改善,就能大幅減少病人安全事件的黑數量。
無論我國主管機關是否進一步針對既有的通報工具進行改良,以下提供現行的病人安全事件通報方式:
(1)線上通報:進入「通報系統」,點選新帳號申請,由於病人安全事件通報採取的是匿名原則,僅須自行填寫帳號密碼即可申請,毋須認證。申請完成後,回到通報系統主頁,登入之後,即可依照指示勾選,完成通報動作。
(2)書面郵寄通報:下載「通報表」,列印出來,依照指示填寫,填寫完成後,傳真至02-29634200,或郵寄至「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1號5F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TPR工作小組 收」。
順帶一提,以美國而言,最常見的三種病人安全事件為「住院病人褥瘡」、「術後感染」、以及「背部手術後的持續性背部疼痛」;以我國目前而言,為「藥物事件」、「跌倒事件」、以及「醫院管路事件」。關於我國目前通報事件之分類詳情,可參考「通報表」,其中有詳細的說明。
參考資料:
David Classen et al., “Global Trigger Tool” Shows That Adverse Events In Hospitals May Be Ten Times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Measured, Health Affairs, 30(4):581-589, Apr. 2011.
(http://dx.doi.org/10.1377/hlthaff.2011.0190)
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網站
(http://60.248.196.60/index01.php)
以我國而言,通常將病人安全問題分成「醫療錯誤」(medical error)與「醫療不良事件」(medical adverse event)兩大類。
狹義的醫療錯誤,指的是「執行錯誤」與「計畫錯誤」兩種,前者是有正確的醫療計畫,但在執行上未能遵照計畫執行;後者則是根本上做了一個不正確的醫療計畫。而廣義的醫療錯誤,包含了藥物錯誤、醫療過失(malpractice)、跡進錯失(差點錯誤,但被挽回了)等。而醫療不良事件,則是泛指其他發生於醫療過程中、或是住院期間的事件,導致病人非因本身疾病而受到傷害或產生死亡等情形;包括一般所謂的意外事件、警訊事件等。
![]() |
(圖片來源:http://60.248.196.60/index05.php?getid=3 ) |
病人安全問題是一種對於醫療成本的浪費,也會降低民眾對於醫療品質的信賴,甚至因此產生更多的病人,提高其他社會照護成本。然而,病人安全問題通常會因為不同醫療機構而不同、也會因不同的藥物種類而同、或是因不同的科別而有所不同;究竟要如何一一反省與改進,一般而言,必須仰賴病人安全事件的通報、整理、分析,透過醫療機構本身自行檢討事件發生原因與改善方式、以及主管機關從外部稽核與督促,才能逐步減少病人安全問題,提高民眾就醫的保障。
從以上敘述可以了解,「通報」對於病人安全問題而言,是改進的核心與首要步驟。畢竟,如果根本不知道有病人安全問題存在,如何加以改進呢?
在美國,最近由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David Classen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新的病人安全事件評估工具,與過去十年來所使用的評估工具做比較。研究發現,針對795名病人進行調查,使用舊的評估工具發現了35個病人安全事件,而新的評估工具則發現了354件,整整多出了10倍的案件量。這個研究提醒的是,病人安全事件如同社會治安事件一般,可能存在有大量的「黑數」尚未被發現;然而,與治安事件不同的是,或許,透過通報工具的改善,就能大幅減少病人安全事件的黑數量。
無論我國主管機關是否進一步針對既有的通報工具進行改良,以下提供現行的病人安全事件通報方式:
(1)線上通報:進入「通報系統」,點選新帳號申請,由於病人安全事件通報採取的是匿名原則,僅須自行填寫帳號密碼即可申請,毋須認證。申請完成後,回到通報系統主頁,登入之後,即可依照指示勾選,完成通報動作。
(2)書面郵寄通報:下載「通報表」,列印出來,依照指示填寫,填寫完成後,傳真至02-29634200,或郵寄至「台北縣板橋市三民路二段31號5F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TPR工作小組 收」。
順帶一提,以美國而言,最常見的三種病人安全事件為「住院病人褥瘡」、「術後感染」、以及「背部手術後的持續性背部疼痛」;以我國目前而言,為「藥物事件」、「跌倒事件」、以及「醫院管路事件」。關於我國目前通報事件之分類詳情,可參考「通報表」,其中有詳細的說明。
參考資料:
David Classen et al., “Global Trigger Tool” Shows That Adverse Events In Hospitals May Be Ten Times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Measured, Health Affairs, 30(4):581-589, Apr. 2011.
(http://dx.doi.org/10.1377/hlthaff.2011.0190)
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網站
(http://60.248.196.60/index01.php)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想要降血壓,從減鹽做起!
![]() |
(速食的高油高糖高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兇手!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Fast_Food__TakeOut___g131-Fish_And_Chips_p24657.html) |
在台灣,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然而實際上,一般民眾每日鈉總攝取量為3568~4580毫克,已超過國人鈉量攝取上限的1.5~1.9倍,許多年輕人更是嗜鹹,間接讓高血壓、中風等疾病年輕化。
鹽裡面的「鈉」雖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過量會使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大提高。因此,這裡提供幾個降低鹽分攝取的方法:
1. 以「低鈉鹽」取代平常用的食鹽,不過千萬別因為它叫作「低鈉」,就大量的使用,否則,一樣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增加自己下廚的頻率:就像本文一開始說的,台灣人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會造成我們鹽分攝取超量的,通常不是飲食的種類,而是因為外食的關係。
3. 嘗試其他天然調味劑:習慣重口味的朋友,可以試著以蔥、薑、蒜,或是番紅花、蘿勒葉、咖哩等異國香料,還有天然的如蕃茄、橙汁、檸檬、中藥材等,讓餐點風味不減,又能減鹽;另外要減少吃煙燻類、醃漬類的食物,如果偶而要食用,也可以先用開水先清洗一下,或是把醃漬湯汁倒掉。
4. 補充含鉀的食物:像是香蕉、馬鈴薯、甜瓜、深綠色蔬菜,這些含鉀量高的天然食品有助於維持正常健康的血壓。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種含鈉量高的食物都會吃起來有「鹹味」,像是做成涼麵的油麵條、麵包或烘焙類的點心,好像吃起來沒有什麼鹹味,但那是因為添加了其他調味料,事實上含鈉量還是相當高的喔!所以提醒您,在食用前先仔細看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充分了解鈉含量後再斟酌食用,就不怕高血壓、中風提前找上門囉!
註:提供一個簡單換算「鹽」和「鈉」的公式:
鈉量 × 2.5 = 鹽量
舉例:點心麵包裝上標示含有4公克的鈉,根據公式,就等於含有10公克的鹽。也就是說,如果我把整包點心麵嗑完,鹽就超量啦!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慢性攝護腺炎的針灸治療
臨床上,有一些男性患者因為坐姿時感覺陰部壓迫性疼痛、陰莖疼痛、射精後疼痛、排尿不適等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而就醫,經過尿液及精液檢查,確認無細菌感染後,很可能會被診斷為「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或「慢性骨盆疼痛症候群」(CP/CPPS, chronic prostatitis / chronic pelvic painsyndrome,)。這些症狀不但帶給患者生理上的困擾,更嚴重的是,很可能因此影響性生活品質、夫妻感情、進一步引起情緒上的困擾。
然而,由於攝護腺或尿路並沒有受到細菌感染,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這種惱人的病症,至今醫學研究中也還沒有定論。也因為無法確定病因,一般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對於這種病症的效果也都有限。
2008年,美國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有一篇以針灸治療CP/CPPS的研究報告,研究包含89位有CP/CPPS症狀的成年男性,這些受試者發病時間為3~6個月,依照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頒布的CP/CPPS症狀評估量表(NI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NIH-CPSI),每位受試者的分數都達到15分以上(0-43分)。接下來採取隨機方式分成兩組,一組接受真正的針灸治療(44人),另一組則接受安慰劑式的針灸治療(sham acupuncture)。療程設計是每個星期治療兩次,一次30分鐘。
經過十個星期之後,以「NIH-CPSI降低6分」作為治療有效的初步評估標準。接受針灸治療的組別,73%的患者治療有效(32/44),而對照組則是47%的患者有效(21/45)。療程結束後的24週內,繼續追蹤受試者的情況,接收針灸治療的組別中,有32%(14/44)的患者復原良好而不需要接受治療,而對照組中只有13%(6/45)。
雖然,參與此實驗的受試者人數不多,研究結果也顯示,心理因素(安慰劑效應)對於CP/CPPS症狀減輕影響很大。然而,這個研究的價值在於,針灸確實可以使一部分的患者症狀得到改善,而且,無論是在十星期的療程,或是在長期追蹤預後的實驗裡,以統計學而言,成效都是顯著的(p<0.05)。
或許,關於針灸的療程與詳細治療內容的部分,還有待針灸專家們更進一步研究;但當受到CP/CPPS症狀困擾時,別忘了,針灸是個值得嘗試、又不至於傷身的療法選擇喔!
參考資料:
John N. Krieger et al., “Acupuncture versus Sham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Jan. 2008; 121(1):79.e1-79.e7(http://dx.doi.org/10.1016/j.amjmed.2007.07.033)
然而,由於攝護腺或尿路並沒有受到細菌感染,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這種惱人的病症,至今醫學研究中也還沒有定論。也因為無法確定病因,一般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對於這種病症的效果也都有限。
2008年,美國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有一篇以針灸治療CP/CPPS的研究報告,研究包含89位有CP/CPPS症狀的成年男性,這些受試者發病時間為3~6個月,依照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頒布的CP/CPPS症狀評估量表(NI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NIH-CPSI),每位受試者的分數都達到15分以上(0-43分)。接下來採取隨機方式分成兩組,一組接受真正的針灸治療(44人),另一組則接受安慰劑式的針灸治療(sham acupuncture)。療程設計是每個星期治療兩次,一次30分鐘。
經過十個星期之後,以「NIH-CPSI降低6分」作為治療有效的初步評估標準。接受針灸治療的組別,73%的患者治療有效(32/44),而對照組則是47%的患者有效(21/45)。療程結束後的24週內,繼續追蹤受試者的情況,接收針灸治療的組別中,有32%(14/44)的患者復原良好而不需要接受治療,而對照組中只有13%(6/45)。
雖然,參與此實驗的受試者人數不多,研究結果也顯示,心理因素(安慰劑效應)對於CP/CPPS症狀減輕影響很大。然而,這個研究的價值在於,針灸確實可以使一部分的患者症狀得到改善,而且,無論是在十星期的療程,或是在長期追蹤預後的實驗裡,以統計學而言,成效都是顯著的(p<0.05)。
或許,關於針灸的療程與詳細治療內容的部分,還有待針灸專家們更進一步研究;但當受到CP/CPPS症狀困擾時,別忘了,針灸是個值得嘗試、又不至於傷身的療法選擇喔!
參考資料:
John N. Krieger et al., “Acupuncture versus Sham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Jan. 2008; 121(1):79.e1-79.e7(http://dx.doi.org/10.1016/j.amjmed.2007.07.033)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藝文活動推薦:蒙娜麗莎會說話-世界經典藝術魔幻展
![]() |
(照片為作者拍攝) |
最近一個禮拜的天氣真是好得不得了,終於有那麼點春夏的感覺呢,不過根據氣象預報,這個禮拜天就要迎來第一聲春雷,還有農民萬般期待的春雨!有鑒於明天可是這禮拜最後一天大晴天,一定要好好把握,您想好週末要去哪走走了嗎?
前幾個禮拜筆者去台北市士林的科學教育館參觀了一個展覽「蒙娜麗莎會說話」,實在是覺得人類科技真的非常進步,利用現在的影像3D科技與畫作結合,讓每一幅經典名畫(導覽人員在進去前都會打趣說道:雖然是畫展,但裡面沒有一幅是真跡喔!)都「動起來」,讓畫中的人物親自跟你說故事,而不再只是畫作旁小小的解說文字而已。筆者看到許多家長都會帶著小孩去參觀,結果大人們玩得比小孩還入迷呢!
話說我覺得裡面最吸引人的其中一項就是會跟你「對話」的達文西名作--蒙娜麗莎,你可以問她生日、出生地、甚至為什麼沒有眉毛,「她」都會仔細的一一回答你喔,是不是非常有趣?!其他像是「最後的晚餐」,裡面的人物全部都活起來大談背叛秘辛;還有米勒的「晚禱」,畫中的人物看似如此平靜,但你知道背後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嗎?另外還有我最喜歡的一幅畫--梵谷的「星空下的咖啡館」也居然變成了實景,讓民眾可以「走進」名畫中,體驗當畫中人物的樂趣!(光是這一項就讓我玩的不亦樂乎呀!)
不過想去的人要快囉,因為它只展到4/17,而在六月中旬會前往台中文化創意元區展出,想體驗數位藝術的人,可千萬別再錯過了!
活動官方網站、購票及接駁車資訊:http://www.aliveart.com.tw/
研究:吃素者較不易得白內障
在台灣,通常大部分的人吃素是因為宗教或是環保因素,比較少人在討論吃素的好處與健康;不過就在今年三月,《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吃素者可以降低老年罹患白內障的機率。
該研究人員針對27,670位、年齡四十歲以上的人進行了約15年的追蹤及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每50位「肉食主義者」,就有3位患白內障(cataract);相較之下,每50位素食者中,只有2人會患上白內障。 若與大量吃肉的人比較,素食者患白內障的概率低了30%至40%。 研究顯示,每天吃肉100克以上者,風險最高;肉食量較少者,風險低一些(在吃肉者中,吃魚風險又比大量吃肉者低15%);而素食者低30%;嚴格素食者則低40% 。不過針對此結果,研究人員之一的Naomi Allen指出,這不意味著吃肉就容易患上白內障,只可能顯示,吃大量蔬菜對於視力具有保護作用。
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耳提面命的說多吃深綠色蔬菜和胡蘿蔔對眼睛好,理由就在「葉黃素」。葉黃素(Lutein)為一種天然存在於蔬果中的類胡蘿蔔素,如甘藍、菠菜、芥菜、深綠色花椰菜、玉米等蔬菜葉片中;奇異果、葡萄、柳橙汁、綠皮胡瓜、以及數種南瓜中,也都含有30﹪~50﹪的葉黃素。葉黃素是構成人眼視網膜黃斑區域的主要色素,而且能吸收防止陽光中的紫外光、藍色光進入眼睛,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引起白內障,黃斑區退化,甚至是癌症,所以對「眼睛」來說又珍貴的保護功能,但由於人體沒有辦法自己合成,必須要由蔬果中才可獲得。
所以在這裡要提醒您,此研究報告並不是要大家都變成素食者,而是呼籲我們在日常飲食中,蔬果佔有的比例應大於肉類(且以魚肉代替其他紅肉類)。多吃蔬果不僅減碳環保,對身體和靈魂之窗的好處更是多,是身體最佳的保養品!
參考資料:
Paul N Appleby et al., Diet, vegetarianism, and cataract risk,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March 23, 2011, doi: 10.3945/ajcn.110.004028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Vegetables_g63-Vegetables_p3985.html) |
在台灣,通常大部分的人吃素是因為宗教或是環保因素,比較少人在討論吃素的好處與健康;不過就在今年三月,《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吃素者可以降低老年罹患白內障的機率。
該研究人員針對27,670位、年齡四十歲以上的人進行了約15年的追蹤及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每50位「肉食主義者」,就有3位患白內障(cataract);相較之下,每50位素食者中,只有2人會患上白內障。 若與大量吃肉的人比較,素食者患白內障的概率低了30%至40%。 研究顯示,每天吃肉100克以上者,風險最高;肉食量較少者,風險低一些(在吃肉者中,吃魚風險又比大量吃肉者低15%);而素食者低30%;嚴格素食者則低40% 。不過針對此結果,研究人員之一的Naomi Allen指出,這不意味著吃肉就容易患上白內障,只可能顯示,吃大量蔬菜對於視力具有保護作用。
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耳提面命的說多吃深綠色蔬菜和胡蘿蔔對眼睛好,理由就在「葉黃素」。葉黃素(Lutein)為一種天然存在於蔬果中的類胡蘿蔔素,如甘藍、菠菜、芥菜、深綠色花椰菜、玉米等蔬菜葉片中;奇異果、葡萄、柳橙汁、綠皮胡瓜、以及數種南瓜中,也都含有30﹪~50﹪的葉黃素。葉黃素是構成人眼視網膜黃斑區域的主要色素,而且能吸收防止陽光中的紫外光、藍色光進入眼睛,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引起白內障,黃斑區退化,甚至是癌症,所以對「眼睛」來說又珍貴的保護功能,但由於人體沒有辦法自己合成,必須要由蔬果中才可獲得。
所以在這裡要提醒您,此研究報告並不是要大家都變成素食者,而是呼籲我們在日常飲食中,蔬果佔有的比例應大於肉類(且以魚肉代替其他紅肉類)。多吃蔬果不僅減碳環保,對身體和靈魂之窗的好處更是多,是身體最佳的保養品!
參考資料:
Paul N Appleby et al., Diet, vegetarianism, and cataract risk,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March 23, 2011, doi: 10.3945/ajcn.110.004028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短期荷爾蒙補充治療,可避免相關的副作用風險
當婦女邁入更年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逐漸減少而引起輕重不一的不適症狀。也因此,臨床上主要採取女性荷爾蒙的補充治療。不過,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指出,補充女性荷爾蒙雖然可以減緩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但是,會對於身體產生許多更嚴重的副作用。
對於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的風險,2011年4月份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有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發現,荷爾蒙補充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風險,在治療停止之後,都會回復到正常狀態。
研究針對美國接受過子宮切除術的7645名50~79歲之女性,至2009年8月為止,共追蹤約10年的時間;試驗採取隨機與雙盲的方式,將7645名女性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使用普力馬林(Premarin)作為女性荷爾蒙補充治療,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治療時間為6年,後4年則為追蹤觀察。
研究結果發現,在治療期間,風險有顯著增加的副作用有:中風、深部靜脈栓塞;而風險有降低的症狀包括:髖骨骨折與乳癌。而在療程結束後,追蹤觀察的期間,除了乳癌的低風險率依然維持之外,其他的風險改變都回復到原本的基準。也就是說,中風與深部靜脈栓塞的風險降低,髖骨骨折的機率提高。在這個研究中,研究結果僅適用於50~59歲的女性受試者,對於超過60歲的受試者而言,縱使在停止治療之後,因治療而產生的風險會持續下去。【注意:本研究的受試者為有接受子宮切除術的患者,雖然研究具有參考價值,但是否與一般女性使用荷爾蒙治療有完全相同的結果,仍須進一步研究證實。】
無論如何,這個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若對於接受過子宮切除術、介於50~59歲之間的女性、在使用療程不超過5~6年的前提下,因為補充女性荷爾蒙所引起的副作用風險,在停止治療之後,將回復到原本的狀態,不會對患者產生長期的影響。
對於一般女性而言,面對更年期的不適症狀時,若症狀不會太嚴重,應首先從生活習慣、飲食、與補充大豆異黃酮等天然來源著手【可參考 自然的面對更年期】一文;當這些都無法改善症狀、或症狀嚴重時,才考慮尋求臨床治療的途徑。最重要的是,必須了解,荷爾蒙補充治療必須透過專業而謹慎的醫療途徑取得,並且不應該當作長期的治療方法,療程以不超過5~6年為原則,避免身體因外來的荷爾蒙長期累積與刺激之下,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與癌變。
參考資料:
Jean Wactawski-Wende et al., “Health Outcomes After Stopping 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Prior Hysterectomy”, JAMA, 5 Apr. 2011; 305(13):1305-1314.(http://dx.doi.org/10.1001/jama.2011.382)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營養滿分的堅果之王:核桃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Grains_and_nuts_g267-Walnuts__p24946.html) |
我們都知道所謂「堅果類」是指富含油脂的種子類食物;例如花生、芝麻、核桃、腰果、松子、瓜子、杏仁果、開心果等,別看它小小一粒,其所蘊藏的營養價值非常豐富,最受人注目的成分包含良好的脂肪、膳食纖維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已成為現代人養生休閒的小零食。而在今年三月在美國化學學會(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國際會議中公佈了一像關於堅果的研究,發現核桃(walnut)是所有堅果類當中營養最豐富且最健康的!
該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州的斯克蘭頓大學(University of Scranton, PA)所進行,研究人員分析對比了包括核桃、杏仁、花生、開心果、榛果、腰果等9種堅果的營養價值,結果發現,核桃含有的酚類抗氧化成分(phenolic antioxidant)最高,另外內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高品質蛋白質、纖維素。與相同數量的其他堅果相比,核桃所含的抗氧化成分要多出兩倍,比維生素E的效力更高出4到15倍。至於女性關心的脂肪含量問題也不用怕,因為核桃所含的油性為不飽和脂肪酸,所以不會造成動脈阻塞,更可以降低壞膽固醇(LDL),反而減少體重增加和罹患肥胖症的風險。
堅果實在是好處多多,尤其是核桃,內含抗氧化物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傷害,避免產生心臟疾病以及不健康的發炎反應,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是提醒您,也別因為營養健康就肆無忌憚的大吃,專家還是建議,進食核桃不宜過多,每天的量以7顆最為剛好!
參考資料:Yuxing Cai et al, Walnuts combine superior phenolic antioxidant content and proven health benefits, 241ST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March 27, 2011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德國醫學新發展 - 安慰劑療法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一種人類心理對於藥效的影響。過去,通常只用在藥物試驗中,要求實驗者必須使用試驗藥物與安慰劑作隨機與雙盲的測試,證實藥物真的有效,而不是人類心理對藥效期待的結果。
不過,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人類心理對於治療效果的影響,很可能遠大於我們所想像的(可參考「相信你的止痛藥」一文);甚至,對於目前以一般西醫療法治療效果不理想的病症,透過病人對於「安慰劑」的相信,將「安慰劑效應」延伸至臨床治療上,成為替代療法的新選擇。
2011年3月份,德國醫學會(Germ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了一篇關於安慰劑使用於臨床治療的報告,並且指出,這種「安慰劑療法」已經逐漸受到德國與瑞士醫界的普遍接受。經調查統計,以德國漢諾威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Hannover)畢業之醫師而言,有53%的醫師表示,必要時會使用維生素或順勢醫學製劑(homeopathy,詳見註解)等安慰劑作為臨床治療。
不過,與鄰近的英國相較之下,英國醫界則普遍拒絕接受順勢醫學之概念。
德國醫學會主席Christoph Fuchs醫師表示:「無論如何,醫師都應瞭解安慰劑在臨床上可能對病人產生的影響為何;畢竟,對於臨床治療而言,安慰劑的使用是具有重要效果的。」在德國醫學會網站所發表的這篇報告中,Jütte醫師認為,使用安慰劑具有三個優點:(1)可使病人對藥效的期待效應產生加成與極大化的效果;(2)同時,降低副作用對病人的影響;(3)減少醫療保險的不必要支出。
不過,使用安慰劑並非毫無限制的。報告中也提醒,只有在以個案所罹患的病症而言,現行療法的治療效果不佳,而使用安慰劑能減低患者之不適與爭取治癒的機率時,才能使用。然而,關於這樣的治療,將產生道德與法律上的疑慮,包括了為求安慰劑效應而必須在「未告知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等。
因此,將安慰劑效應進一步應用在臨床治療,絕對是政府與醫藥領域值得投入的研究主題;只是,當研究發展將近成熟之時,政府應針對此種療法之安慰劑成分、適應症限制、告知同意例外、風險、以及責任歸屬等有初步規範,讓醫學研究發展與人民公共衛生權益能兼容發展。
註:所謂順勢醫學,是使用天然礦物、植物和生物中之成分,將這些成分稀釋至將近一百億分之一(0.0001ppm)的超微量劑量,作為順勢製劑,用來治療病人的療法;順勢醫學的治療概念為「以同治同」,也就是當某物質會引起人類某種特定症狀時,就將這個物質稀釋成超微量制劑,讓人體服用,服用後,這樣的症狀就能被治療。(台灣順勢醫學會,http://www.thema.tw/)
資料來源:
NewScientist.com, “Half of Germany's doctors prescribe placebos”, 13 Mar. 2011.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0928033.200-half-of-germanys-doctors-prescribe-placebos.html)
German Medical Association, “Placebo in der Medizin – Mehr als nur Einbildung”, 2 Mar. 2011.(http://www.bundesaerztekammer.de/page.asp?his=3.71.8899.9061.9064&all=true)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研究:不沾鍋中的化學物質會使女性更年期提前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Kitchen_g272-Frying_Pan_p1270.html) |
相信很多家庭的廚房都一定有一個不沾鍋,不僅做起菜來方便也兼具美味,是許多婆婆媽媽的好幫手。只是在這樣省事的背後,卻可能會讓您付出健康的代價喔!根據今年三月刊於美國《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的研究發現,不沾鍋上的化學物質「全氟碳化物」(Perfluorocarbons, PFCs)會使女性更年期提前。
該研究由西維吉尼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所進行,針對25,975名年齡18至65,且居住區域的飲用水被工廠污染的女性做血液中PFCs含量檢測;結果發現,42歲以上的女性血液中相對地含有較高的全氟碳化物,同時也較快進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也明顯較少。率領研究的Sarah Knox博士表示,此結果可分為兩種解釋:一種是接觸過多的PFCc會導致更年期提前;另一種則是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停經後,血液中的PFCs便不再排出體外,因而導致PFCs血液含量上升。專家擔心,提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會提高罹患心臟病及骨質疏鬆的風險;對於年輕女性則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運作,在體內累積不易排出,對健康造成威脅。
事實上,傳統的中式烹調一定使用快炒、煎、煮、炸,溫度常達
參考資料:
Sarah S. Knox etal., Implications of Early Menopause in Women Exposed to Perfluorocarbons,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doi:10.1210/jc.2010-2401)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藥物警訊:抗帕金森氏症藥物引起強迫症的副作用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Other_Health_and_Bea_g278-Hope_For_Cure_p13299.html) |
這些強迫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病態賭博(36%)和性慾過高(35%),其他還有購物狂(26%)、暴食(17%)、以及網路成癮(9%)等。而這些症狀,在病人減輕藥量或停藥後,即有顯著改善或消失。在這些觀察對象中,94%的患者服用的是Carbidopa / Levodopa(美商默沙東‧心寧美、諾華‧始立膜衣錠)。
事實上,最初研究者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大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的區域裡,尾核(caudate nucleus)與被殼(putamen)兩部分的多巴胺濃度不足。因此,接下來關於帕金森氏治療的藥物發展,則主要鎖定在多巴胺;由於多巴胺分子本身無法穿越人類的血腦屏障,後來改以多巴胺前驅物質+酵素的方式,類似將零件送到客戶手中再行組裝的概念,因此稱為多巴胺致效劑,而非多巴胺藥物。但是,當基底核區域裡,尾核部分的多巴胺過多、或是因任何原因導致尾核過度活化時,人類就會產生「停不下來」的動作,也就是所謂的強迫行為;程度較嚴重者,就成為強迫症。
因此,當我們透過人工的方式提高大腦內多巴胺濃度時,一旦稍有過量,很可能就會造成尾核浸在多巴胺裡而過度活化的情形,導致強迫行為出現。此時,只要降低或停止使用藥物,這些症狀自然會隨著減輕與消失。
由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可能具有現時的嚴重性,服用藥物時,當以帕金森氏症狀獲得改善為優先;當有強迫行為出現時,身為患者的照護者或家人,應主動告知醫師以供評估是否減低藥量或暫時停藥。
參考資料:
J. Eric Ahlskog et al., “Dopamine agonist-triggered pathological behaviors: Surveillance in the PD clinic reveals high frequencies”,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 Feb. 2011.(http://dx.doi.org/10.1016/j.parkreldis.2011.01.009)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巴病簡介。
(http://www.pdcenterntuh.org.tw/ContentAspx/Browser00.aspx?isClass=3&setTable=1&type=3)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食用色素恐導致兒童過動症
![]() |
(圖片來源:http://www.freedigitalphotos.net/images/Candy_Sweets_and_Cho_g180-Jelly_Beans_p18858.html) |
前面在"好書推介:「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一文中曾放入一則人造果汁的實驗短片,影片中只見一杯清澈的開水在混合許多不知名「粉末顏料」後,就變成了我們平日常見的飲料顏色,不僅讓觀看實驗的媽媽們驚呼連連,也提醒著我們化學製成的食用色素其實正潛伏在我們生活的四周。
美國食物營養團體科學公益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CSPI)在今年三月就訴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禁止使用食用色素,或至少強制加註警語,警告食用含有此類色素的食物,可能會加劇兒童過動情況(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食用色素的爭論始於1970年,一名專精於過敏小兒科的醫師提出了一份排除所有含食用色素的食物處方,結果成功治療部份兒童的過動症狀;從那時起就陸續有許多研究是針對此方面進行。在2008年,英國食品標準局發表由南漢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針對153位3歲幼兒及144位8到9歲兒童所做的食用色素研究結果發現:食品中分別含有食用色素,黃色4號 黃色5號 紅色40號,以及防腐劑苯甲酸的成分合併使用後,除了會造成過動現象(即使原本非過動兒也是),像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坐不住等,嚴重的話,還會讓孩子學習能力變差。
話說回來,雖然至今仍沒有直接的證據能證明食用色素和兒童過動的有關連,但這些色素通常都會和食物中的防腐劑、香精、糖分等一起吃下,吃多了不僅會對幼兒腦部產生的嚴重傷害,對小朋友的肝與腎也會產生極大負擔,醫界更警告這種傷害是無法復原的,因此身為家長的您應避免讓孩子吃太多加工食品,天然食物才是最佳選擇!
資料來源:
McCann D et al.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Online DOI:10.1016/S0140-6736(07)61306-3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新研究: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具關聯性
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症,是當今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慢性病。簡單來說,糖尿病是因為身體對於血糖控制的機制發生故障而產生;帕金森氏症則是大腦中負責與運動相關的神經元受到破壞,進而癱瘓患者的部分運動功能。
就目前的知識與理解而言,這兩種病症似乎沒有共通性。但是,最新一期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刊登了一篇關於這兩種病症關聯性的研究,帶領研究的是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中心(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的Honglei Chen醫師。這是個前瞻性研究,對於1995年以後,參與美國國衛院研究的288662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鎖定是否為糖尿病患者、以及是否發展出帕金森氏症。
研究結果發現,在患有糖尿病的216000人中,共172人發展出帕金森氏症(0.8%);而沒有糖尿病的267000人中,共1393人發展出帕金森氏症(0.5%)。就這個初步分析數據而言,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兩因子之間具有顯著相關(p<0.0001)。研究者進一步將其他因素考量進去,包括如年齡、體重、是否有抽菸習慣等,經過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單純罹患糖尿病的人,在未來15年內發展出帕金森氏症的機率增加了41%。
這樣的研究終究只是反映出一個現象,而且,過去也曾經有以相同假設進行的研究,但做出與這個研究相反的結果。因此,對於可能的原因,還有待日後更多的研究證明。Honglei Chen醫師僅做出兩種推測:(1)或許在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致病機轉之間,還有尚未被發現的共用機轉;(2)或者,糖尿病始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況,過多的自由基對身體內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攻擊所致。
參考資料:
Honglei Chen et al., “Diabete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betes Care, April 2011; 34 (4): 910-915.(http://dx.doi.org/10.2337/dc10-1922)
Amy Norton edited, “Diabetes tied to higher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REUTERS, April 2011.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3/30/us-diabetes-parkinsons-idUSTRE72T6RZ20110330)
就目前的知識與理解而言,這兩種病症似乎沒有共通性。但是,最新一期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刊登了一篇關於這兩種病症關聯性的研究,帶領研究的是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中心(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的Honglei Chen醫師。這是個前瞻性研究,對於1995年以後,參與美國國衛院研究的288662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鎖定是否為糖尿病患者、以及是否發展出帕金森氏症。
研究結果發現,在患有糖尿病的216000人中,共172人發展出帕金森氏症(0.8%);而沒有糖尿病的267000人中,共1393人發展出帕金森氏症(0.5%)。就這個初步分析數據而言,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兩因子之間具有顯著相關(p<0.0001)。研究者進一步將其他因素考量進去,包括如年齡、體重、是否有抽菸習慣等,經過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單純罹患糖尿病的人,在未來15年內發展出帕金森氏症的機率增加了41%。
這樣的研究終究只是反映出一個現象,而且,過去也曾經有以相同假設進行的研究,但做出與這個研究相反的結果。因此,對於可能的原因,還有待日後更多的研究證明。Honglei Chen醫師僅做出兩種推測:(1)或許在糖尿病與帕金森氏症致病機轉之間,還有尚未被發現的共用機轉;(2)或者,糖尿病始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況,過多的自由基對身體內不同部位的細胞產生攻擊所致。
參考資料:
Honglei Chen et al., “Diabete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betes Care, April 2011; 34 (4): 910-915.(http://dx.doi.org/10.2337/dc10-1922)
Amy Norton edited, “Diabetes tied to higher Parkinson’s disease risk”, REUTERS, April 2011.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3/30/us-diabetes-parkinsons-idUSTRE72T6RZ20110330)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研究:太極拳可改善憂鬱症
以前唸書時有個非常熱衷打太極拳的老教授,他每天早上一定會固定跟「拳友」們一起練習,晚上甚至有在教學。教授也常在上課時和我們提倡太極拳的好處,他說太極拳會使他心情愉悅,精神更好,這個教授雖然年紀頗大,但說話可是中氣十足呢!而現在也有研究證實,太極拳還能夠改善憂鬱症。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了一項針對老年人憂鬱症治療的研究:該研究對象為112位60歲以上、有重度憂鬱症的老年人;研究初期以抗憂鬱藥物治療一個月,有73%的人症狀稍微減輕;研究人員再將他們隨機分配,部分病患接受十周的太極班課程,每周練習太極兩小時。另一部分則參加每周兩小時的健康教育課程,但所有人都仍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所有人在第二階段研究進行前已接受一次憂鬱評量(包含憂鬱、緊張、健康生活品質、認知、和免疫系統發炎情況),四個月後又再接受一次評量測驗。 結果發現,兩組的憂鬱情況皆有改善,但其中練習太極拳的組別有高達94%的人症狀改善甚多,甚至有65%的人覺得痊癒。
率領此研究的洛杉磯加大精神病學教授Helen Lavretsky表示,憂鬱會導致更高的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傷殘比率,也增加醫療照顧的費用。這項研究顯示練太極能提高老年憂鬱的治療效果,有憂鬱、認知障礙、或其他醫療問題的老人,可利用這項在社區普遍容易獲得的課程,鍛鍊身心並避免使用更多藥物!
資料來源:
Helen Lavretsky et al., Complementary Use of Tai Chi Chih Augments Escitalopram Treatment of Geriatric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6 March 2011
(doi: 10.1097/JGP.0b013e31820ee9ef)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做了一項針對老年人憂鬱症治療的研究:該研究對象為112位60歲以上、有重度憂鬱症的老年人;研究初期以抗憂鬱藥物治療一個月,有73%的人症狀稍微減輕;研究人員再將他們隨機分配,部分病患接受十周的太極班課程,每周練習太極兩小時。另一部分則參加每周兩小時的健康教育課程,但所有人都仍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所有人在第二階段研究進行前已接受一次憂鬱評量(包含憂鬱、緊張、健康生活品質、認知、和免疫系統發炎情況),四個月後又再接受一次評量測驗。 結果發現,兩組的憂鬱情況皆有改善,但其中練習太極拳的組別有高達94%的人症狀改善甚多,甚至有65%的人覺得痊癒。
率領此研究的洛杉磯加大精神病學教授Helen Lavretsky表示,憂鬱會導致更高的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傷殘比率,也增加醫療照顧的費用。這項研究顯示練太極能提高老年憂鬱的治療效果,有憂鬱、認知障礙、或其他醫療問題的老人,可利用這項在社區普遍容易獲得的課程,鍛鍊身心並避免使用更多藥物!
資料來源:
Helen Lavretsky et al., Complementary Use of Tai Chi Chih Augments Escitalopram Treatment of Geriatric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6 March 2011
(doi: 10.1097/JGP.0b013e31820ee9ef)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