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想長肌肉?年齡不是問題!

根據一篇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最新研究指出,以男性而言,運動後立即補充蛋白質能增進肌肉生成,而且這個肌肉生成的速率,不會因為年紀大而變慢;換句話說,無論是20多歲的年輕小伙子,或是70多歲的老年人,只要把握到補充蛋白質的黃金時機,一樣可以促進肌肉生長。

荷蘭Maastricht大學醫學中心van Loon博士,針對48名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男性受試者,其中24名平均年齡21歲,另一半平均年齡74歲。將受試者隨機分兩組,兩組皆休息90分鐘後,一組開始進行30分鐘的運動,另一組則是休閒活動。在這之後,給予每位受試者蛋白質含量20g的飲料,接著反覆測量受試者血液中胺基酸含量,並在飲用前與飲用六小時後,分別對受試者大腿肌肉取一小片肌肉組織進行觀察。

結果發現,在有運動的受試者中,無論是屬於何年齡組別,肌肉蛋白含量皆有顯著增加。過去有研究認為,人體的肌肉量會隨著年邁而減少,是因為肌肉中的蛋白質製造機能隨著人體老化而減弱的緣故。如今研究發現,縱使人體因老化而使肌肉量減少,仍舊可以透過有效率營養補充方式,使肌肉中蛋白質含量迅速增加。

而最佳的補充時機則是在剛運動完,如果超過一小時才補充,很可能會失去效果,甚至會轉變成為脂肪。另外,除了直接使用蛋白質飲料之外,低糖或無糖的豆漿也是很好的蛋白質補充來源喔。


參考資料:
Bart Pennings et al., Exercising before protein intake allows for greater use of dietary protein–derived amino acids for de novo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both young and elderly men. Am J Clin Nutr November 17 2010.(doi: 10.3945/ajcn.2010.29649)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胃酸抑制藥物增加肺炎機率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常用餐時間不固定,或是有暴飲暴食、節食等極端飲食習慣,使胃酸分泌量增加而導致胃食道逆流,造成灼熱感,也可能伴隨喉嚨痛、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對於較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狀,臨床通常開立胃酸抑制藥物,主要分成為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以及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 blockers)。

今年12月20日,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MAJ)刊登一篇來自南韓的研究報告,針對31項與胃酸抑制藥物、罹患肺炎風險相關的研究,進行數據整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住院病人為例,無論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或H2受體拮抗劑,使用胃酸抑制藥物比一般未使用者,罹患肺炎機率高出24.5%。也就是說,一般住院患者每1000人中約有20人會感染肺炎,但在使用胃酸抑制藥物的病人中,每1000人會有25人感染肺炎。

另外一篇荷蘭的研究,針對非住院成年人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每1000人有6人會感染肺炎,但在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者,每1000人中高達25人。當然,面對胃食道逆流,最好能先從飲食習慣改善開始,以下是一般原則:(1)用餐時間規律。(2)睡前不要吃東西:事實上,只要吃完東西就平躺,都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3)避免下列食物:高油脂、巧克力、薄荷、甜食、酒精、抽菸等。

首爾大學醫院Park博士表示,用藥應以低劑量為優先,非必要不使用胃酸抑制藥物治療。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患有肺氣腫(emphysema)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者,在使用胃酸抑制藥物時更要格外謹慎評估。


資料來源:

Sang Min Park et al., Use of acid-suppressive drugs and risk of pneumoni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MAJ,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20, 2010(DOI: 10.1503/cmaj.092129)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荷爾蒙療法會提高乳癌致死率

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體內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如:燥熱、心悸、盜汗、情緒不穩、失眠、憂鬱、容易骨折、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等。針對女性更年期不適症狀,一般是同時給予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的荷爾蒙療法。

但歷年來,許多研究都認為荷爾蒙療法會提高癌症的風險,根據最新一篇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此研究針對16 608名50至79歲停經後婦女,追蹤長達11年的時間,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海港醫學中心(Harbor-UCLA Medical Center) Rowan Chlebowski博士指出,併用雌激素和黃體素連續五年者,罹患卵巢癌、乳癌、心血管疾病、中風的機率都會提高。另外,併用荷爾蒙療法使乳癌患者的致死率提高兩倍(0.13‰→0.26‰),使乳癌的淋巴轉移(node-positive)比例增加8%,淋巴轉移意謂著癌症惡化而發展至第三、四期。

事實上,對於受到更年期症狀困擾的朋友,提供以下一些方式,希望能透過較自然的方式,克服更年期的不適症狀:

一、從天然黃豆食品攝取大豆異黃酮,例如豆漿、豆腐等,大豆異黃酮的結構類似女性荷爾蒙,能發揮舒緩更年期症狀的功能。

二、針對特定症狀用藥:荷爾蒙補充療法是針對更年期的整體症狀,若是僅有特定症狀較嚴重,例如骨質快速流失的問題,可考慮選擇抑制鈣質流失相關的藥物取代荷爾蒙療法。

三、改變飲食習慣:

(1)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肉類、蛋、糕點類等;多吃高纖食品。

(2)除了黃豆製品外,石榴、葵花子、苜蓿芽等也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成份。

(3)多吃堅果類、小麥胚芽飲品、深綠色蔬菜有助於穩定情緒。

(4)限制咖啡及茶類飲品,避免骨質疏鬆情形加劇。

(5)減少調味品使用量,儘量輕淡。

四、養成運動習慣:以適量且規律為原則。


資料來源:

Rowan T. Chlebowski et al., Estrogen Plus Progestin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JAMA 2010; 304(15): 1684-1692.
(doi: 10.1001/jama.2010.1500)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擺脫壞膽固醇(LDL)- 先從飲食控制著手

根據今年11月1日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CMAJ)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大量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s)有助於壞膽固醇(LDL)下降,以及好膽固醇(HDL)生成。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地中海式飲食」(Mediterranean Diet)能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所謂地中海式飲食,包含有大量橄欖油、堅果,而橄欖油與堅果正是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天然來源,其他還有如茶油(camellia oil)、菜籽油(canola oil)、以及花生油等。

加拿大多倫多St. Michael’s醫院的 Jenkins博士以24位患有中度高脂血症病人為受試者,參與兩個月飲食控制計畫。第一個月全面給予飽和脂肪含量低的飲食(含葷),第二個月時,採素食飲食,並以隨機方式,給予低或高含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無論是得到低或高含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所有人的壞膽固醇(LDL)都減少約35%;但是,採高含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飲食之組別,好膽固醇(HDL)皆有顯著升高,且C-反應蛋白數值降低,現在臨床上,體內C-反應蛋白的多寡,已普遍應用在預測心臟病和腦中風的危險上。故C-反應蛋白數值低,代表罹患心臟疾病風險亦降低。

因此,Jenkins博士建議,有高脂血症困擾的朋友,在選擇服用藥物治療前,不妨先試試「素食」搭配「高含量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飲食控制方式。且實行飲食控制時,平日的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米飯、白吐司、各種零食餅乾等,都應以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取代,如燕麥、堅果、黃豆製品等。若是無法完全食用素食,也可參考地中海式飲食,以豐富的魚類取代一般的紅肉。


資料來源:Jenkins et al., Adding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 a dietary portfolio of cholesterol-lowering food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 Early release. published at www.cmaj.ca on November 1, 2010.

營養穀片少糖多健康

許多家長為了方便省時,經常會用營養穀片加一杯牛奶、果汁當作孩子的早餐,殊不知這些營養食品為了迎合小孩口味,額外添加了大量的糖分;讓孩子平均一天攝入的糖份就超過24克,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其中最大的危機就是肥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篇報告指出,在過去二十年,孩童過重或肥胖的比率增加約60%,全球有4,300萬名孩童為過重或肥胖,其中81%居住在開發中國家,預估在未來10年,此數據會增加到約6,000萬。也因此在今年九月,美國通過一項健康改革法規(health reform legislation),要求食品業者改善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避免國人罹患肥胖症或其他疾病之機率增加。其中食品大廠General Mills Inc.就宣佈從明年初開始,將兒童的早餐穀片中所含的糖分,從原本約11克/份降至個位數後,才會經由廣告放送。

但如果糖分降低了,孩子就會不想吃以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在今年十二月,耶魯大學研究人員利用通用磨坊公司的低糖穀片和甜味穀片,針對91位介於5~12歲的孩童作一項實驗:該研究讓小朋友每天的早餐可自由選擇低糖穀片或甜味穀片,搭上低脂牛奶、水果或是果汁,吃完後再填寫問卷。結果顯示,不論哪種穀片孩童都表示喜歡,攝取量方面,低糖穀片每次約一份多(35克),糖分總攝取量12.5克;甜味穀片約兩份(61克),糖分總攝取量高達24.4克;在水果攝取方面,有54%吃低糖穀片的孩童比較願意額外攝取水果。

最後,在這裡要提醒各位家長:如果讓孩童過度攝取過多糖分容易罹患上肥胖症,未來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高胰島素血症等有害的代謝疾病,其中又以糖尿病為甚。台灣歷年來的十大死因也有將近一半和肥胖相關。為了避免肥胖的孩童將來成為肥胖的成人,家長們一定要嚴格把關孩子的飲食,搭配足量的蔬果,並鼓勵孩子多到戶外運動,培養正確的飲食概念!


註: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女性一天攝取的糖分應低於25克,男性則應低於37.5克。


資料來源:Jennifer L. Harris et al., Effects of Serving High-Sugar Cereals on Children's Breakfast-Eating Behavior, PEDIATRICS, doi:10.1542/peds.2010-0864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媽媽的聲音 --- 開啟寶寶語言能力的鑰匙

英國牛津大學發行的大腦皮質期刊(Cerebral Cortex),於今年12月13日刊登一篇加拿大Montreal大學之研究,研究發現,當新生兒聽到母親聲音時,大腦中關於語言學習的區域會被活化;但當聽到的是其他女性的聲音時,只有聲音辨識區會活化。
研究共有16名嬰兒參與,在其出生後24小時內的睡眠期間,母親以及女性護理人員分別對寶寶發出「A」的聲音,觀察其腦波反應與變化。研究結果發現,母親所發出的聲音會使寶寶左大腦半球產生反應,主要活化區域是在語言學習與運動技能部分;而當其他女性發出聲音時,寶寶只有右大腦半球關於「聲音辨識」的區域會受到活化。Maryse Lassonde博士表示,母親的聲音對嬰兒具有獨一無二的意義。
過去國外有研究,將父母與其寶寶所使用的特殊交流方式,稱為「媽媽語」(Motherese),且發現寶寶的語言學習與父母是否使用「媽媽語」之間有顯著相關。如今,Maryse Lassonde博士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印證了此種「媽媽語」對於嬰兒大腦語言學習發展的無可取代性,但真正影響嬰兒的,是必須要由父母「親自」對嬰兒說話。
同樣來自加拿大的另一項由Montreal兒童醫院執行的研究,由於父母親的聲音對新生兒發展很重要,但若在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的寶寶往往因和父母親隔離而錯過此段發展機會。研究人員於是針對120名住在小兒加護病房的新生兒家長,由其家長決定是否唸故事書給寶寶聽,再統計家長對此的感受。結果發現,大多數有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家長,都認為這樣讓他們感覺與孩子更親近、能增近親子關係、也對於擔任家長更有信心。
綜合以上,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大腦的語言學習能力與發聲等運動能力需要父母親的聲音來活化,不是一般其他人可以取代的;而對父母親來說,在寶寶出生後,無論是透過「媽媽語」進行交流或是僅僅讀故事書給寶寶聽,都有助於親子關係的拉近、以及家長角色的扮演。

資料來源:
M. Beauchemin et al., Mother and Stranger: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Voice Processing in Newborns. Cerebral Cortex (2010).
(DOI: 10.1093/cercor/bhq242)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燃香可能導致孩童罹患氣喘

台灣許多家庭都有燒香拜拜的習慣,這個宗教儀式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但家中有孩童的家長可要注意囉,根據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的李永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今年十一月發表於歐洲呼吸道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研究發現,家中常燃香的孩童,罹患氣喘或過敏的機率較一般孩童高。

該研究在2007年讓3764名國中生做問卷調查,包含其呼吸道症狀和生活環境評估,結果發現,其中約3%有氣喘症狀、超過5%在運動時會發出喘息聲,而家中有燃香習慣的孩童,罹患氣喘的機率比一般孩童高出36%,運動中出現喘息聲的機率多出64%。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孩童的氣喘反應與體內GSTT1的基因變異(gene variant)有關,GSTT1的作用是調解保護身體細胞不受氧化傷害的酵素;缺乏GSTT1的人,罹患過敏與氣喘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出43%。

此外,在2008年更有一份長達12年、對象約61000位成年人的追蹤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常在室內燃香者,也容易罹患口腔、鼻腔、肺部等呼吸道癌症。所以建議若家中有燃香習慣,一定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處於密閉空間兒童罹患氣喘機率。

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某些中國大陸製造的廉價香會添加人工香精,燃燒過程裡不只會產生懸浮微粒,還可能釋放致癌性化學物質如甲苯、多環芳香烴類等,所以燃香時除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外,還要挑選品質較好的香,避免對孩童呼吸道健康造成威脅。



資料來源:I-J. Wang et 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incense burning, and asthma in children.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November 25, 2010, doi: 10.1183/09031936.00137210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止痛劑偉克適(Vioxx)即使停藥仍有風險

2004年美國默克藥廠(Merck & Co.)宣佈將其暢銷的關節炎藥物Vioxx下架,由於Vioxx是近幾年發展的COX-2抑制劑,此類止痛藥被譽為關節炎患者的福音,因其優越止痛效果與極少腸胃不適之副作用,也被廣泛用於其它原因引起的身體疼痛,包括頭痛。但研究發現,即使停藥一年後,曾使用Vioxx之患者,仍有引發心血管疾病之風險,詳情請參考

阿斯匹靈(Aspirin)與癌症

今年十二月份Lancet期刊,刊登了一篇關於阿斯匹靈(Aspirin)有效降低多種癌症致死率的研究報告。英國牛津大學John Radcliffe醫院Peter Rothwell博士與其研究團隊針對八項相關研究共2萬5570名受試者,進行4~8年臨床數據分析,發現每天服用低劑量(75mg)Aspirin可降低21%的癌症致死率,服用五年後,所有癌症的死亡率減少34%,腸胃道癌症的死亡率則減少54%。這些研究受試者被追蹤調查至20年時,共有1,634名研究對象死於癌症。調查發現,服用阿斯匹靈者罹患癌症之死亡風險相較對照組均有減少趨勢,如食道癌下降60%,大腸直腸癌下降40%,肺癌降低30%,而前列腺癌則減少10%。

但Cardiff大學的阿斯匹靈專家、且未參與該研究的Peter Elwood醫師表示,醫師們通常不建議長期服用阿斯匹靈以預防癌症,因為阿斯匹靈有引發出血的風險。

而現任美國德州大學癌症預防專家Raymond DuBois醫師表示,他絕不會做出任何依據此研究報告的處方建議。畢竟,阿斯匹靈除了有腸胃出血的副作用外,對於容易跌倒受傷的中老年族群也有大量出血的風險。其實,無論是病患或是健康成年人希望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時,建議還是應該先請醫師就個人身體狀況評估後決定,千萬不要擅自服用喔!

資料來源:

Peter M Rothwell et al., Effect of daily aspirin on long-term risk of death due to cancer: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sed trials. The Lancet,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7 December 2010.
(doi:10.1016/S0140-6736(10)62110-1)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研究:α-胡蘿蔔素可能降低死亡率

一篇在今年十一月發表於美國《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發現,常在黃色、橙色或深綠色的水果或是蔬菜中發現的α-胡蘿蔔素或許有助於降低疾病罹病率及延長壽命。

 研究人員共收訪15,318位參予第3次美國全國健康及營養調查(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 III)的20歲以上成人,收集長達14年的資料統整分析,這些受訪者在研究之初就先提供自己的血液樣本、就醫記錄和生活型態。在研究結束時,有將近4000人逝世,其中原本在血液樣本中含有越多α-胡蘿蔔素(Alpha-carotene)者,死亡率也越低;血液中高濃度的α-胡蘿蔔素,可能使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最高降低39%。


亞特蘭大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haoyang Li博士表示,α-胡蘿蔔素在化學結構上類似β-胡蘿蔔素,但在抑制腦部、肝臟和皮膚的癌細胞生長能力可能更有效。食用α-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橙黃色(胡蘿蔔、番薯、南瓜)和深綠色(花椰菜,青豆、豌豆’菠菜、甘藍菜)蔬菜,比食用其他類型的蔬菜更能降低肺癌風險。


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是各種胡蘿蔔素(如α-,β-,γ-胡蘿蔔素等)及葉黃素、茄紅素等之總稱,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抗老化、保護視力、強化心血管的功能,所以進食不同種類顏色鮮艷的蔬菜,便可攝取到充分的類胡蘿蔔素,對健康很有幫助喔!


資料來源:Chaoyang Li et al., Serum -Carotene Concentrations and Risk of Death Among US Adults -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Follow-up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November.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0.440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研究:長期使用安眠藥者較易早逝

一篇在今年九月發表於《加拿大精神病學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指出,常吃安眠藥和抗憂鬱藥物者,早逝的機率比未服用者高出三分之一。

加拿大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的Genevieve Belleville教授分析共14,117位、年齡層分布在18到102歲受試者,從1994年到2007年間服用抗憂鬱藥物和安眠藥的情況,結果發現當所有變因都相同時,並將吸煙、飲酒、身體健康狀況等列入考慮因素,服用安眠藥與抗焦慮藥物者,死亡率竟增加36%。

Genevieve Belleville教授表示,安眠藥(Sedative-Hypnotic Drugs)與抗焦慮藥物(Anxiolytic drug)會影響人體反應時間及協調度,讓人頭昏眼花,容易因此跌倒。此外,這些藥物也會抑制呼吸系統,使睡眠中呼吸抑制的情形惡化,特別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是危險;另外還會影響大腦的判斷力與情緒,增加自殺風險。美國FDA在2007年三月就下令共13種安眠鎮靜劑,須在外包裝和仿單加註「可能導致怪異夢遊行徑」等強烈警語。

其實,有失眠問題的人,用藥前可先試試別的方法,應該先檢視自己的睡眠習慣,可能只要調整一些習慣,就可改善失眠。而長期、慢性失眠患者,更不應該依賴藥物,絕對要配合其他像是認知行為治療,至於安眠藥一定是最後一線治療失眠的方式,所以,要先找出失眠原因,千萬不要擅用或依賴安眠藥物喔!

 

資料來源:Geneviève Belleville, Mortality Hazard Associated With Anxiolytic and Hypnotic Drug Use in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0;55(9):558–567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低升糖指數飲食有助體重控制

        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顯示,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的飲食有助於維持身材曲線喔!

  該研究篩選了773位來自歐洲八個不同的國家的過胖男女,先讓他們瘦下體重的百分之八公斤,接著進行26週的飲食控制及追蹤調查,結果有548位受試者(71%)完成研究,其中維持低蛋白,高升糖指數飲食者,平均體重約增加1.67公斤;反之,維持高蛋白,低升糖指數飲食者,體重約增加1公斤。

  事實上,高升糖指數食物,像是白吐司、蛋糕、白米等精製碳水化合物,吃進體內後,血糖會快速上升,並促使胰島素分泌增加,使血脂升高,讓我們因為飢餓感而食量大增,導致肥胖。低升糖指數食物如全穀類則因分解慢,GI值也低;但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只要是GI值低的食物就可以吃到飽都不會胖,這是錯誤的觀念,低GI飲食模式其實是要在一定的食物總熱量範圍內,做好食物種類的挑選,才能發揮減肥、控制血糖及血脂肪濃度的效果,攝取低GI、總熱量高的食物,還是會發胖!

  其實減重不難,但難在如何持之以恆,避免復胖,而且千萬不要小看肥胖所引發的疾病,像是心臟病、高血壓,還有近年來罹患人數越來越多的糖尿病!根據美國規模最大的「聯合健康集團」(United Health Group)報告指出,除非美國民眾開始控制體重,否則再過10年所有美國成年人當中,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prediabetic)的比例將高達半數。據統計,目前約有2800萬美國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約佔全美成年人口的12%,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則高達6600萬人,約占全美成年人口的28%。在台灣,糖尿病盛行率也高達9.2%,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又以65歲以上男性最嚴重,糖尿病盛行率達28.5%,幾乎每4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嚴重性實不能小覷!

  糖尿病通常有漸進過程,最初從肥胖症開始,然後演變成糖尿病前期,當中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在發病前及早預防與控制,像是上面所提到的低升糖指數飲食法,並徹底採行健康生活形態,建議大家培養運動習慣,讓適度體能活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一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了!


資料來源: Thomas Meinert Larsen et al., Diets with High or Low Protein Content and Glycemic Index for Weight-Loss Maintenanc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102-2113, November 25, 2010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減重的正確認知

       根據今年(2010)12月發表於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的研究指出,許多女性對於自己的體重有錯誤認知。

  該研究針對2,224位十八至二十五歲,育齡女性受試者做調查,其中共1062人低於或等於正常體重,但卻有16%的人卻認為自己過重或肥胖;另外有1162人是過重甚至肥胖的人,但其中有將近四分之一卻認為自己體重剛好或過瘦。

  錯誤的體重認知會導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減重過度或是飲食沒有節制,因此建議大家要先計算出自己正確的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在台灣, BMI值介於18.5~24為正常體重,要繼續維持;24~27為過重,就要警覺,開始注意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模式;若超過30就算是肥胖囉!

        在這裡還要告訴大家一個小撇步,那就是除了多動、少吃外,也可以試著在用餐前喝水達到減重效果,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水在胃裡先佔有一部分的空間,有了飽足感後自然就會少吃一些。

  一則相關研究在今年(2010)二月發表在《肥胖期刊》(Obesity)上;研究人員讓一群年約55歲、過胖的人都吃低卡路里減重餐,其中一半的人在餐前喝2杯水(500ml),三個月後發現,在餐前喝水的人平均瘦下約七公斤,反之,沒有喝水的只瘦下約五公斤。

  不過在這裡要提醒您,不要為了減重就只喝水不吃正餐喔!這樣不僅無法瘦下來,反而還賠上身體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先計算看看自己的BMI值是落在哪一個範圍,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後,再來做適度的調整才是最好的方法喔!

 







資料來源:

Rahman et al., Self-Perception of Weigh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Weight-Related Behaviors in Young, Reproductive-Aged Wome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December 2010 - Volume 116 , Issue 6 , pp 1274-1280













關於前列腺癌治療藥物新知

前列腺癌是好發於中老年男性的惡性腫瘤,但今年(2010)十月,美國FDA提出警告,某些用來治療末期前列腺癌的藥物可能增加病患罹患糖尿病、心臟疾病與中風風險,這些藥物都屬於性腺激素釋放素(GnRH)促進劑,包括:Eligard (Leuprolide acetate)、Lupron、Zoladex (goserelin)、Trelstar (Triptorelin)、Viadur。

這些藥物須加註警語,根據近來的研究建議,在開始服用這些藥物前,病患應告知醫師是否曾患有糖尿病、心臟疾病、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相關病史,也應主動告知有無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或吸菸習慣。在服藥期間,醫師應監測病患之血糖,並注意是否有心臟病徵兆。

另外,也有一篇發表於美國放射腫瘤科協會(ASTRO)年會的大型研究指出,阿斯匹靈(Aspirin)可能降低因前列腺癌致死風險達一半以上。


率領此研究的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Choe醫師,追蹤調查共5275位平均年齡65歲、罹患前列腺癌,但未擴散至其他部位之男性受試者,其中有1982位正在服用Aspirin、Warfrin、Lovenox或Plavix等抗凝血劑藥物。

10年後,未服用這些藥物之一的男性有10%死於前列腺癌,若有服用某一種抗凝血藥物者則有4%受試者死於前列腺癌。此外,未服用這些藥物之受試者有43%癌症復發,有服用的受試者復發率則為33%。故研究結果推論,抗凝血藥物會將癌症擴散風險從7%降到3%。  


但即便如此,還是需要研究再加以確認,並探討適當的劑量、時機與使用期間,且阿斯匹靈與其他抗凝血藥物本身也有出血的風險,千萬不要自行亂服藥喔!


資料來源:K. S. Choe et al., Aspirin Use and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Death in Men Treated with Prostatectomy or Radiotherapy: Results from the CaPSURE Database, ASTRO, Oct. 2010.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有關吃魚二三事

以養生的觀點來說,魚肉是比紅肉更好的蛋白質攝取來源。因為紅肉是飽和脂肪酸,長期大量食用容易導致高血脂、粥狀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相較之下,魚類的脂肪來源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其中的omega-3有助於人體血壓控制,並可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預防心臟疾病及中風的發生。Omega-3脂肪酸中以DHA (docosahexaenoic acid ) 及 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最為常見,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對人體的益處,除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某些癌症的發生、關節的保健、及改善情緒等。

此外,2010年11月份刊登於美國飲食協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的研究表示,由於omega-3有抗發炎效果,哈佛大學Mukamal 博士之研究團隊進行一項omega-3對牙周病預防效果的研究。試驗期間從1999~2004年,受試人數共9182人,讓受試者先自行回憶過去24小時內的飲食情形,再評估受試者的牙周健康情形。結果發現,攝取食物含有omega-3最多的前三分之一受試者,相較於後三分之二的受試者,罹患牙周病的機率降低22%。因此,研究結論指出omega-3攝取較多的人,較不易罹患牙周病,而omega-3最佳的攝取來源就是深海魚類。

但近年來陸續有新聞指出,攝取深海大型魚類過量,可能會攝入大量甲基汞,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傷害,且增加心血管疾病之風險。根據2010年11月份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瑞典Umeå大學針對900多位瑞典成年男女,觀察魚類攝取量、血液中汞含量、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心臟的保護功能三者間的影響。研究發現,受試者血中的平均汞含量雖未超過瑞典訂定的相關標準,但卻高於一般美國人平均血汞值。然而,研究結果也指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臟的保護效果,並不因血汞含量高低而受到影響。其實大家不必太過恐慌,只要避免長期食用同一種魚類,或長期在同一魚販購買漁產品,就不會有重金屬中毒的問題。

參考資料

Asghar Z. Naqvi et al., n-3 Fatty Acids and Periodontitis in US Adults.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Nov. 2010; 110(11):1669-1675. (doi:10.1016/j.jada.2010.08.009)

Maria Wennberg et al., Fish consump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econd prospective biomarker study from northern Sweden. Am J Clin Nutr December 2010 (doi: 10.3945/ajcn.2010.29408)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預防癌症,從定期篩檢開始

1126美國疾管局疫情週報(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中,有一篇研究針對美國各州罹患大腸直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患者之病情追蹤報告,根據被診斷出的癌症分期狀況作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約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患者,及三分之一乳癌患者,被診斷出來時已是末期。

預防勝於治療,預防方式包括:改掉不良生活方式、遠離致癌物、培養健康養生的飲食習慣,並搭配定期篩檢;癌症病情發現的越早,治癒的機率與預後也會越好。

由於癌症已連續28年蟬聯國人第一大死因,衛生署國健局為鼓勵民眾主動進行癌症篩檢,提供符合資格的民眾免費篩檢,項目包含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大腸直腸癌四種癌症。詳細資訊如下:
1. 乳癌篩檢:45歲以上未滿70歲之女性,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但是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女性,每2年可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篩檢。
2.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年免費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3.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之民眾,每2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4. 大腸癌篩檢:50~69歲民眾,每2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除了衛生署免費補助的四種癌症篩檢外,建議肝癌高危險群應每年至少做一次甲型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癌高危險群為:(1)一等或二等親中有肝癌患者(2)慢性BC型肝炎患者(3B型肝炎帶原者(4)肝硬化患者。另外,50歲以上、或家族中有父親或至少一名兄弟患有攝護腺癌的男性,也建議每年應做一次攝護腺癌篩檢。

資料來源: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urveillance of Screening-Detected Cancers (Colon and Rectum, Breast, and Cervix) — United States, 2004–2006.  MMWR 59(9):1-9 (2010).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認識雙酚A(BPA)

雙酚A(Bisphenol A ; BPA),又稱為二酚基丙烷,大多作為多元碳酸酯塑化產品(polycarbonate plastic, PC)容器等原料,如嬰兒奶瓶、食品或飲料罐頭內壁被覆的樹脂等,根據2008年一篇刊登於美國毒理學通訊期刊(Toxicology Letters)的研究發現,當這些容器遇熱時,BPA溶出量會比平常高15至55倍左右。由於雙酚A的結構類似雌性激素(estrogen),被視為一種荷爾蒙干擾物(hormone disruptor)或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or),故BPA被視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

雖然BPA具有影響生物體生殖、泌尿系統毒性,但BPA並不容易蓄積在生物體內。近年研究紛紛指出BPA對生物體的傷害可能不僅只在生殖毒性。2008年,一篇刊登於美國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的研究發現,BPA會使乳癌惡化,且使癌細胞體積增加;2010年美國環境建康觀點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在動物實驗中,懷孕期間若接觸BPA,會增加動物母體血液中IgE免疫球蛋白,間接造成胎兒出生後帶有過敏性體質、支氣管發炎、及罹患氣喘的風險增加。

2008年十月,加拿大首先禁止含BPA的奶瓶販售,更在今年(2010)十月,將BPA公告為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此外,澳洲、法國、丹麥也禁止含BPA的奶瓶販售,丹麥更進一步禁止供三歲以下幼童食用的塑膠包裝含有BPA。而今年十一月,歐盟表示近來研究多指出BPA與發育障礙、免疫問題、及癌症產生有關,故正式宣佈於明年(2011)六月起,全面禁止販售含BPA的奶瓶。

我國的規定始於2009年,衛生署比照當時歐盟的標準,限制PC製的奶瓶,BPA的溶出量不得超過30ppb(十億分之一)即可。而今年十一月22日發布修正的規定,將限制擴大為PC、PPSU(聚苯碸樹脂)、PES(聚醚碸樹脂)三種材質,只要是奶瓶都必須符合BPA的溶出量不得超過30ppb的規定。但衛生署目前尚不考慮禁用含BPA的奶瓶。

資料來源:
Belcher SM. et al., Bisphenol A is released from polycarbonate drinking bottles and mimics the neurotoxic actions of estrogen in developing cerebellar neurons. Toxicol Lett, 176(2):149-56 (2008).

Dairkee SH et al., Bisphenol A induces a profile of tumor aggressiveness in high-risk cells from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ancer Res, 68(7):2076-80 (2008).

Midoro-Horiuti T et al., Maternal bisphenol a exposur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asthma in mouse pup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8(2):273-7 (2010).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二手菸”每年造成60萬人致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11月26日發表一篇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Lancet上之研究,此菸害研究報告分析評估共192個國家從2004年以來的健康統計數據,全球每年有近60萬人因二手菸導致死亡。其中包括16萬5千名兒童,且有三分之二分佈於非洲及亞洲國家。致死的病因中,約有63%死於心臟病、27%死於下呼吸道感染、6.6%死於氣喘、3.6%死於肺癌。

兒童所受菸害通常來自家庭裡的二手菸害。根據研究顯示,經濟能力較差環境的兒童受到菸害的比例也較高。而由於成年女性與男性長期相處在相同環境裡,男性吸煙者比例又遠高於女性,故每10名女性中就有5人可能面臨二手菸之危害。在上述60萬的死亡人口中,以女性死亡人口佔47%為最多,兒童佔28%次之,男性死亡人口佔26%。

而由於二手菸菸害造成疾病人數最多為: 5歲以下兒童之下呼吸道感染(5, 939, 000);成年人缺血性心臟疾病(2 ,836, 000);成人氣喘(1, 246, 000)及兒童氣喘(651 ,000)。

因此, Pruss-Ustun博士強烈主張各國應徹底實施「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co Control;FCTC),包括對菸品課以更高稅率、對菸品外包裝與廣告加以限制等。根據研究,雖然在實行菸害防制規定的地區無法百分之百規範吸菸的行為,但確實能使室內場所的二手菸害平均降低六成、減少吸菸族群所抽香菸數量、並大大提高戒煙成功率。

我國的菸害防制法於1997年9月19日開始施行,而去年1月11日菸害防制新法實施更嚴格之規定,不但提高菸品健康捐,也增加了全面禁菸的場所,包括校園、醫療院所、室內公共場所、室內餐飲場所、三人以上室內工作場所等。

隨著生活品質改善、經濟水準提高,大眾拒吸二手菸的健康意識已經抬頭。在有其他人在場的地方吸菸,不再只是危害個人的健康,更是一種不尊重、傷害他人的行為。所以,還在抽菸的朋友,請戒菸吧;因為不吸菸,是一種尊重生命的高尚行為!

資料來源:

Mattias Öberg et al., Worldwide burden of disease from exposure to second-hand smo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192 countries. The Lancet. Nov. 26 2010. (doi:10.1016/S0140-6736(10)61388-8)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健康生活降血壓

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已經有超過四百萬人罹患高血壓,平均每年又會增加十萬名患者,其中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的盛行率約千分之十四,四十歲以上的盛行率高達約18%。讓人擔憂的是,有將近一半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另一半的人,又有三分之二不懂得如何控制!

所以為了幫助國人對於高血壓有更深的認識與控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近日出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並提出「S-ABCDE」降壓守則,讓大眾將降低血壓落實在生活中:

1. Salt restriction(限制食鹽攝取量):這是首要控制關鍵,台灣每人每天平均約攝取約12~14公克的鹽,遠遠超出標準值6公克。過量攝取會使水份滯留在體內﹐增加心臟及腎臟負擔。但如果每天減鹽到6公克以下,則可降低收縮壓2~8毫米汞柱,相當於一顆降血壓劑的效果。

2. Alcohol limitation(限制酒精攝取量):酒精具有升高血壓的作用,男性每日啤酒不要超過700毫升、紅酒240毫升、威士忌75毫升;女性每日啤酒不要超過470毫升、紅酒160毫升、威士忌50毫升,如此可降低收縮壓2~4毫米汞柱。

3. Body weight reduction(減重):肥胖是健康的隱形殺手,也是誘發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因為體內過多膽固醇和脂肪會累積在血管壁,使血管狹窄而讓血壓升高;但若每減1公斤,就可降低收縮壓1毫米汞柱!

4. Cessation of smoking(戒菸):抽菸和高血壓一樣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5. Diet adaptation(飲食控制):每天攝取8~10份蔬果,2~3份低脂製品,並減少飽和脂肪攝取,則可降低收縮壓10~12毫米汞柱

6. Exercise adoption(持續運動):只吃不動也是國人普遍的通病,醫師建議每周運動5天,每天至少30分鐘,可降低收縮壓3~7毫米汞柱。


高血壓可怕之處在於一開始並沒有特別的症狀,有些人可能會有頭暈、頭痛、耳鳴、失眠、頭頸部酸痛等症狀;若長期下來不予處理治療,很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等。所以,一定要督促自己確實做到上述各點,並定期量血壓,才能遠離那些可怕的疾病!









紅麴食品的風險

2010年10月份,一篇刊登於內科醫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市售紅麴產品中,紅麴素(monacolin)之含量高低落差很大,且有三分之一的產品受到橘黴素(citrinin)的污染。紅麴素可抑制肝臟膽固醇之合成,藉以降低血脂,而橘黴素則是紅麴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可引發細胞凋亡,長期攝入更會傷害肝腎細胞,對懷孕婦女有致胎兒畸型的危險。

研究人員選擇了12種在市面上販售的紅麴膠囊(600mg/capsule),於2006至2008年間分析紅麴素及橘黴素含量。結果產品間的紅麴素含量從0.31毫克到11.15毫克都有。此外,有4項產品被檢驗出含有橘黴素。

而衛生署於去年亦抽檢48件市售紅麴產品,其中共16件被檢出含橘黴素,以原料紅麴米的超標比例偏高。被當成保健食品的紅麴膠囊,15件中則有7件被檢出含橘黴素。

既然,降血脂的statin類藥物副作用大,而許多紅麴製品又存在對人體有害毒素之風險,面對居高不下的膽固醇數值,我們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呢?

答案是肯定的。根據今年11月8日發表於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量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s)有助降低”壞膽固醇”(LDL),以及增加”好膽固醇”(HDL)生成。

St. Michael’s 醫院的Jenkins醫師追蹤共24位中度高血脂受試者,參與兩個月的飲食控制計畫。兩個月後,所有人血中壞的膽固醇LDL均減少約35%;但是,第二個月有使用高量單元不飽和脂肪的組別,好膽固醇HDL平均增加12%。

故Jenkins醫師建議,有輕度高血脂患者,不妨先試試「素食」搭配「高量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飲食控制方式。此外,實行飲食控制時,精製穀類食物如米飯、白吐司、各種零食餅乾等,儘量以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取代,如燕麥、堅果、黃豆製品等。若是無法採行全素,亦可參考地中海式飲食,以新鮮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食,從最自然的食療著手,才是對健康最有利的方式喔!


資料來源:

1. Ram Y. Gordon et al., Marked Variability of Monacolin Levels in Commercial Red Yeast Rice Products.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9):1722-1727.

2. Jenkins et al., Adding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 a dietary portfolio of cholesterol-lowering food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0.DOI:10.1503/cmaj.09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