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關於輻射的二三事

  日本福島核電廠危機至今尚未完全解除,我們剛好身處日本下風處的地理位置,耳中傳來新聞記者激動而聳動的敘述,在每個人都不是太瞭解的狀況下,營造出一種恐慌的氛圍。雖然目前危機尚未解除,但我們也不能陷入漫無目的的恐懼;因此,以下將對於我們生活中的「輻射」,進行初步的探索與了解。

  一般我們恐懼的輻射,指的是高能量、具強烈穿透力的γ波,也就是電磁波的一種。輻射廣泛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來自大自然、土壤與建材、食物、以及宇宙射線等,也可能來自電視機、以及各種核醫科檢查。根據「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的資料顯示,一般人平均一年會接觸3個毫西弗(mSv)的輻射劑量;以我國的「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為例,身體皮膚與四肢的部分,一年不得接觸超過50 mSv的輻射劑量;根據醫學相關研究,當一個人一年接觸100 mSv的輻射劑量時,罹患癌症的機率將增加10%。透過這三個數字,應該會對於輻射劑量比較有初步的認知了。

而在醫院進行核醫相關檢查時,以X光檢查而言:
(1)牙齒X光檢查,一次約0.01 mSv。
(2)胸部X光檢查,正面加側面,一次約0.4 mSv。
(3)低劑量肺部斷層掃描,一次約1 mSv。
(4)頭部斷層掃描,一次約2 mSv。
(5)診斷性心導管檢查,一次約2.5~5 mSv。
(6)腹部斷層掃描,一次約10 mSv。
(7)冠狀動脈斷層掃描,一次4~13 mSv。
(8)全身斷層掃描(正子斷層掃描,PET/CT),以及心肌灌流檢查,一次約20 mSv。

  事實上,多少mSv 意謂著輻射的強度,而人體究竟會受到多少影響,還要從「接觸時間」以及「與輻射源距離」兩個主要因素去做判斷。可想而知,接觸時間越短,吸收越少;而距離則是與輻射強度成平方反比,也就是當距離增加2倍時,輻射強度將減弱4倍(2的平方),以此類推。除此之外,「適當的屏蔽」也是減少輻射影響的重要因素,除了熟悉的鉛板或鋼板製成的防護設備外,待在一般水泥建材的住家內,其實就有不錯的防護效果。

  長期累積的輻射劑量通常不會有立即的症狀產生,如同上面所說的,累積超過每年100 mSv 時,罹癌風險將增加10%;但一次曝露在大量的輻射劑量下,則會有致命的危險。一般來說,一次接觸超過500 mSv的輻射劑量時,死亡的機率將急劇上升。

  了解這些資訊之後,再回頭閱讀與福島核電廠危機相關的訊息,心中的恐懼已減弱很多,也比較能判斷事件的嚴重程度與可能的應變方式。比較有意思的是,發現平時在生活中接觸的輻射,遠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更多。


單位換算資訊:
1 mSv = 1000 μSv ( 1 毫西弗 = 1000 微西弗 )
1 mSv = 0.1 rem = 100 mrem ( 1 毫西弗 = 0.1 侖目 = 100 毫侖目 )


參考資料:
Scott DiSavino and Fredrik Dahl, “Analysis: Seawater helps but Japan nuclear crisis is not over”, Reuters, 13 Mar. 2011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3/13/us-japan-quake-nuclear-seawater-idUSTRE72C40320110313

張晉民,電腦斷層攝影的演進與迷思,奇美健康管理中心,2009年12月31日。http://chimei2.e-show.tw/cht/news/showinfo-22.html

林昆儒,輻射安全,基隆長庚核子醫學科,2010年12月20日。引用自:97期核能簡訊,輻射劑量的基準與危險度,葉有財譯,2005年11月20日。http://kelwww.cgmh-mi.com/qc/radprotect#TOC-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